东汉末年,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逐渐消灭了吕布、袁绍、袁术、刘表、马超等割据势力。公元214年,汉献帝刘协册封曹操为魏公,加九锡、建魏国,定国都于邺城。魏国拥有冀州十郡之地,置丞相、太尉、大将军等百官。建安二十一年(216年)四月,汉献帝册封曹操为魏王,邑三万户,位在诸侯王上,奏事不称臣,受诏不拜,以天子旒冕、车服、旌旗、礼乐郊祀天地。正是在魏国的基础上,曹丕迫使汉献帝退位,建立了一个新的朝代,国号依然是“魏”。那么,问题来了,曹操在汉朝下建立的封国,为什么要叫“魏国”呢,而不是韩国、赵国、秦国呢?
一
首先,在汉末三国之前的春秋战国时期,中原之地存在着魏国这一强大的诸侯国。当然,就战国七雄来说,韩国、赵国、秦国、齐国也全部或者有部分疆域在中原地区。对此,在笔者看来,韩国的疆域主要在今河南、山西一带,没有涉及到河北地区。秦国则是以陕西、山西为主,赵国则是山西、河北为主,而齐国的疆域,主要在今山东省一带。在此基础上,对于巅峰时期的魏国,向东扩张到了今山东省一带,向西扩张到了陕西省一带,中间还涉及到了山西、河北、河南等地。所以,这可能是曹操用“魏”作为自己封国国号的原因之一,也即历史上的魏国辐射范围较为广阔。
二
其次,在官渡之战后,曹操击败袁绍,夺取了冀州等原先属于袁绍的地盘。因为曹操攻取河北后,以邺城为大本营。而在战国时期,邺城曾是魏国的陪都。邺城遗址范围包括今河北临漳县西(邺北城、邺南城遗址等)、河南安阳市北郊(曹操高陵等)一带。齐桓公始筑邺城,战国属魏,魏文侯以邺城作为陪都。作为兵家必争之地,曹操在占据邺城后,还对其进行了扩建。曹丕篡汉自立后,虽然曹魏定都洛阳,但是,魏国以洛阳为京师,长安、谯、许昌、邺城、洛阳为“五都”,足见邺城的重要地位。
三
再者,还有一个原因,在东汉末年,存在“代汉者当涂高也”的谶言,汉末诸侯袁术曾经援引此谶,说自己字“公路”,路就是涂,证明自己是应该取代汉朝的真命天子。当然,袁术称帝后众叛亲离,被曹操消灭。在此基础上,又有人解释“当涂高”是“魏阙”,所以曹操取国号为“魏”,除了继承战国魏国的历史传统以外,还有应谶的意思。当然,对于这一说法可信程度,目前还是存在较大争议的。
四
最后,在曹操建立魏国后,曹丕以此取代东汉王朝,建立了曹魏王朝。不过,众所周知,在高平陵之变后,司马懿篡夺了曹魏的大权。及至司马昭在位的时候,也效仿曹操,在曹魏之下建立了晋国这一封国。那么,问题来了,司马昭为什么要用“晋”作为自己封国的国号呢?根据曹魏最后一位皇帝曹奂的诏令,晋国的国土共计包括并州的太原郡、上党郡、西河郡、乐平郡、新兴郡、雁门郡,司州的河东郡、平阳郡、弘农郡,雍州的冯翊郡,都是春秋时晋国的旧土,所以才使用了“晋”作为司马昭的封爵和封国的国号。在司马昭之后,司马炎也如同当年的曹丕一样,在封国的基础上建立了一个新的王朝——晋朝。
文/情怀历史
更多内容,欢迎关注微信公众号“情怀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