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汉末年,天下大乱,各路诸侯你争我抢,大动干戈,群雄逐鹿的刀光剑影,时时上演,残酷的战争、流离的悲哀,致使多少人家破人亡,“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成为了最真实的记录。
乱世必有英雄,那个时代,也是一个英雄辈出的时代。
曹操、曹丕、曹植三父子,均生活于这个动荡的年代,他们既是东汉末年军阀混战的参与者,同时又是杰出的诗人。在目睹了社会的动荡之后,他们均留下了多姿多彩、意境深远的诗歌,一代代流传至今,成为千古名篇。
虽然,他们三人均受到汉乐府诗歌的影响,但他们在继承乐府民歌朴素、浑厚的特色后,又进行了自己的升华和改造,从而成为大放异彩、独树一帜的诗人,建安风骨成为文学史上的一个小高峰,而建安风骨的代表人物,无疑非三曹莫属。
曹操、曹丕、曹植,均有很多优秀的诗歌代表作,像曹操的《观沧海》、《短歌行》、《蒿里行》、《龟虽寿》等;曹丕的《燕歌行》、《杂诗》等;曹植的《白马篇》、《七哀诗》、《赠白马王彪》、《七步诗》、《美女篇》等,均是千古佳作。
碍于篇幅,我们不能一一讲解,而且三曹由于各自经历、志向等差别,也有着不同诗歌风格,所以此处仅选取三曹杰出的三首代表作,来简单看一下,从诗中表现出的建安气象和他们的思想境界。
一、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步出夏门行·观沧海》不是曹操最好的诗,但却是最能代表他志向的一首诗。
曹操自小便志向远大,汉末天下大乱,他从镇压黄巾起义的军功开始,到挟天子以令诸侯的地位,以非凡的能力和气概,扫平了北方,虽然赤壁之战败于孙刘联军,但他想要一统天下的宏伟蓝图,至死未改。
公元207年,曹操带领军队击败乌桓,来到碣石边上,望着广阔的大海,踌躇满志,遂吟诵出了这首《观沧海》。其宏伟的志向、意气风发的气概,在这首“纯写景”的诗歌中,体现地淋漓尽致!
步出夏门行·观沧海
曹操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曹操观沧海是在碣石之上,这就决定了他的视角是“高”的,所以他能看到“水何澹澹,山岛竦峙”,入于眼而映入心,曹操的胸怀,无疑也如海一般壮阔。开头四句的浑厚力度,令人心胸开阔。
而秋风萧瑟的景象,也没有让诗人感到悲凉,反而是有一种欣欣向荣的感觉,周围树木丛生、草木正茂,海中波浪起伏、翻腾咆哮,这才是胸怀天下者该有的气概!
面对这样广阔无边、气吞山河的景象,诗人心中反而变得更加有力量,仿佛也被大海所震撼了,所以他说“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太阳、月亮、银河,全都在大海的掌握中,就像天下虽大,全在自己的胸怀中一样!
曹操的志向非常远大,胸怀也无与伦比,“周公吐哺,天下归心”,这是何等气概才能写出的诗句,曹操在《观沧海》中虽然都是写景,但却无一句不言志,这咆哮的大海,就是曹操奋发向上、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这种气概,一直贯穿着曹操的一生,哪怕是他遭遇种种困难,依然不放弃、不言败!
曹操的诗,大多沉雄壮阔,催人振奋,可以说是《诗经》之后,四言诗最好的代表,除了这首《观沧海》,《短歌行》更是一首不可不读的佳作,感兴趣可参见:。
二、明月皎皎、思念不绝曹丕的诗才,不及曹操,更不及其弟曹植,但是曹丕的智谋和政治手段,却非常高明,老爹曹操为其扫平了北方,到了曹丕这里,索性直接代汉称帝。
曹丕大多数时候,都过着“太子”的生活,自然不如曹操那么贴近人民,所以曹丕的诗歌,题材相对比较狭窄,思想内容也有些空洞,最为后人所称道的,是这首《燕歌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