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山好水好地方。我想用这句话来说河南是非常贴切的。洛阳是中国历史上唯一被称为“神都”的城市,这绝对不是武则天一时心血来潮,而恰恰是她对洛阳这片土地心存敬意、充满挚爱、很是着迷。
要在关东地区选择新的国都,其实备选的城市很多,而武则天为什么偏偏选择了洛阳?
我们先看看武氏家族与洛阳的关系。
作为曾经的东周都城,洛阳和武家的历史渊源很是深远。
早在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姬发在灭了商以后,为了更好地控制东部地区,他便实施了“营周居于洛邑而后去”的战略。后来周成王继位,安排召公按照武王的构想“复营洛邑(今天的洛阳市)”。经过前后多年的建设,洛邑已经成为和镐京可以比肩的西周第二大城市了。在周朝贵族看来,洛邑是名副其实的“天下之中”,而且具有“四方入贡道里均”的天然便利。这样的地方是最好不过的国都了。
公元前770年,周平王“东迁于洛邑”,践行了先祖建都洛阳的理想。按照《史记正义》的说法,洛邑“即王城也”,而且在平王以就被称为东都。
历史信息表明,武则天的武姓来源于周王的姬姓。当年,周平王姬宜臼的第三个儿子姬武出生前手里有一个“武”字,也因此,姬武成为武姓的祖先。一千三百多年的时光匆匆如流水,到了武则天的父亲武士彟的六世祖先武洽时候,武氏家族从安徽宿县迁移到了太原郡文水(今天的山西省文水县)。按照史*载,武士彟的六代祖武洽“封于晋阳”“购田五十顷,因居之。”
我们说过,武则天是一个精通文史的才女。她自然熟知武姓与姬姓的关系,她对周公的敬意由心而生。在当上皇后不久,武则天就提请高宗李治给父亲武士彟封了一个“周公”的爵位。因此,在武则天谋划大周政权时,产生了把洛阳作为国都的想法,实在是很有道理的事情。
武则天对洛阳的厚爱,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那就是当时洛阳出现了作为国都的物质基础。我们有必要看看长安当时的状况。
在关中大地上的长安城从周文王、周武王时代开始做了周的都城,历史长达270多年,可以说是历史悠久了。《战国策·秦策》中说,公元前338年,苏秦对秦惠文王说,秦国“田肥美,民殷富,战车万乘,奋击百万,沃野千里,蓄积饶多,地势形便,此谓天府,天下之雄国也”。从这段话可以看出,苏秦眼中的“天府之国”——关中渭河平原蓄积饶多、沃野千里、地势便利。
通过艰难征战,公元前202年,刘邦战胜了项羽,这时候立国定都之事摆上了议事日程。这时候,娄敬走了出来,他向刘邦提议要定都长安。这时候,朝廷意见分歧,刘邦犹豫不决。在张良的建议下,刘邦下定了决心。
但是,三十河东三十年河西,时间四平八稳地向前走就,而长安的起伏就没有停止过。汉代以后,伴随着战争的刀光剑影,朝代像走马灯一样更替,长安日渐式微、不断衰落。虽然人被称为“天府”,但是早已雄风不再。
我们通过历史的线索完全可以看到这一点。公元613年(隋大业九年),杨玄感准备起兵反隋的时候,找到了李密商议。李密告诉杨玄感:“作为天府之国的关中,易守难攻。”认为起兵反隋时,攻打长安属于中下策。但是经过贞观之治、开元盛世的华彩,安史之乱抽了大唐的筋骨,李唐王室一蹶不振。其中,一心帮助唐肃宗李亨收复失地的名将郭子仪在说道关中时,字里行间流露出了对以往“天府”盛景的追忆,他表达过“臣闻雍之地,古称天府”之类的无可奈何。长安城所在的关中大地,经过了西魏、北周以来的多次战乱,已经是遍体鳞伤,特别是隋代末年的战乱,“关中疠疫,炎旱伤稼”。到了贞观元年,“是岁,关中饥,至有鬻男女者。”唐太宗李世民时代,实行让利于民的发展策略,关中大地的体力虽然有所恢复,但是随着城市的扩张和商业发展,长安城人口越来越多,而生活保障问题一直是一个难题。加上长安南有秦岭阻隔与巴蜀的通达,北有高原困扰生产自救,西部又是一片发展落后的地区。面对这种状况,长安城一旦遇上自然灾害,粮食补给就成了大问题。
在武则天当皇后期间,关中发生饥荒,“天子逐粮”的情况时有发生,比如671年正月,682四月,高宗李治和武后就巡幸洛阳。那时候,洛阳建设有大型粮仓,完全可以保证度过困境。这几年,考古发掘发现的洛口仓、含嘉仓、回洛仓等都完全可以说明这一点。
武则天实在是一个很有眼光的人物,她选择东依广阔平原、交通发达的洛阳作为中心城市,是对历史发展大势的准确把握。
头条带你游河南。我们不得不慨叹,是洛阳的好山好水养育了那段华彩的历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