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到四川内江多远,内江在四川排名第几

首页 > 旅游 > 作者:YD1662022-11-20 05:25:55

王家祠正厅

从“梅”字辈算起,往下到第六代“运”字辈时,恰逢湖广填四川。王氏族人响应号召,举族陆续迁移西蜀。

族谱记载,从康熙庚子年(康熙五十九年,1720)到壬寅年(康熙六十一年,1722),王氏“运”字辈堂兄堂弟,如王明运、王定运、王连运等可查证者30余位携家带口,迤逦踏上上川之路。王氏后人口头相传,上川者120多户,开创了客家人入川史上的家族人数之最。

王氏族人来到四川,主要落业在资中、资阳、内江、仁寿,后更有远迁到荣县、宜宾、犍为、乐山、峨眉等地的。而以资中铁佛镇王家岩为中心,辐射周边走马镇、罗泉镇、龙结镇,仁寿禾嘉镇、富嘉镇等,今之后人,当以万计。

入川道路,既长且阻,传说葬身虎口者有之,身染疾病者有之。今王家岩上住着王明运的一支后代,后代口传说,王明运略通堪舆之术,一行人行至王家岩,稍作整顿。王明运看到左近一处堰塘,乃天然石坑形成,塘水清澈。他踏入水中梳洗,抽脚上岸时,更无一点淤泥。

王明运稍感诧异,放眼望去,但见此地居于高处,地势平坦,并无人烟,周遭水源丰富,既无干旱之忧,又无洪涝之虞,于是告知众位弟兄,就地落业。故此地小地名称石堰塘。

由于入川较早,王氏族人插占了宽广的土地。他们初以出租土地为生,后经族人不懈努力积累,成为当地显赫的大家族,延续至今“远”字辈、“孝”字辈已有12代人。

王明运后代稍有积累,就在石堰塘修建房屋。他们依照广东原乡围龙屋的样子,修建了一座围屋,该围屋以中间祖堂为中心,共有4道大门。当中正门前,为一月牙形水池,屋后房屋合拢形成半圆形围龙。房屋基础全为石条砌就,墙体为土砖,上施青瓦,高峰时期曾住了300人。可惜后来逐渐被拆毁,但从空中俯瞰,仍可见当初规模之胜。

客家人有修谱建祠的传统,为团结王梅峰和王梅庄两房后人,乾隆年间,两房后嗣“念祖宗功德之绵远,慨叔侄聚会之难期,因于乾隆戊辰,约集九十余名,各出己资八十文,兴立肇公尝会”,办起了经常性的春秋二祭。

江西到四川内江多远,内江在四川排名第几(9)

王家祠封火墙

稍后,在王家岩下龙泗沟觅得祠堂基址,并“置田一百余亩”,作为祠堂产业,修建祖祠。这个祠堂就是保留至今的王家祠,祠堂实为王氏后人共同的祖先——王梅峰、王梅庄之父王肇所立,故称“肇公祠”。肇公尝会从此每逢清明、立冬聚会,以慰先祖之灵。

前文已述,王肇后代从王梅峰、王梅庄开始,字辈分列。故不久后,王梅峰后嗣子孙又依照当时族人名册,照名“凑银五钱起,积尝会”,并在王家岩石堰塘得祠堂基址,“至嘉庆年间修立祠堂,大振财源,置田一百余亩”。这就是王梅峰的祠堂,称为“古上祠”。

王梅庄后人也“凑银三钱起,积尝会”,在王家岩石堰塘干坝子修建祠堂,置田一百余亩作为祠堂产业,这就是“梅庄公祠堂”,称为“古下祠”。这正是“一宗分两祠”。

此外,王家岩西边的袁家山,还有一座建于道光年间的王氏“成华祠”。这座祠堂乃是王连运后人所建。

王连运入川之路稍显波折,据老谱记载,王连运自康熙年间移居西蜀,先在湖广居住了8年后,才迁到资州内江县北门苦檀垇再居8年。积累钱财后,受堂兄弟感召,到王家岩袁家山新创堂,购置田产100多亩,以为产业。再后来,族人为其修建“成华祠”。

如今,4座祠堂,已毁其三,仅剩肇公祠堂保留完好,见证着这一支客家王氏艰难入川创业的历史。

(作者单位:曾为志,成都信息工程大学;方琳,四川大学附属实验小学)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欢迎向我们报料,一经采纳有费用酬谢。报料*ihxdsb,*3386405712】

上一页123末页

栏目热文

文档排行

本站推荐

Copyright © 2018 - 2021 www.yd16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