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凉市古墓图片,平凉灵台西周古墓

首页 > 旅游 > 作者:YD1662022-12-03 20:38:06

从“火”到“灯”,古人为了解决照明问题,确实走过了不少的弯路,但具体什么时候开始有灯,已经很难考证了;但是有一点可以确认,那就是古代的“灯”都不便携带,无法满足人们在长途迁徙过程中对“光”的需求;直到战国时期,一种“行灯”横空出世,完美地解决了这个难题;千年之后,考古专家们就在一座古墓中发现这件“行灯”。下面就让小编给您揭秘这个“行灯”的神奇之处。

平凉市古墓图片,平凉灵台西周古墓(1)

平凉市古墓图片,平凉灵台西周古墓(2)

(本文所有图片,全部来自网络,感谢原作者,如侵犯您的权利,请联系本号作者删除。图片与内容无关,请勿对号入座)

这座古墓位于甘肃省平凉的庙庄,在上世纪七十年代,考古专家们在庙庄陆续发现了许多古墓,其中以战国时期的古墓居多,辅以少量的商周墓葬。于是,庙庄这一片被确定为战国墓遗址。在后续几十年的考古发现中,也不断有文物出土,但是相对来说价值都不高。

1999年,考古专家们终于有了令人欣喜的收获,在一座秦墓中,人们发现了一件造型奇特的青铜器。一开始专家们也不清楚它是干什么的,后来经过深入的研究,确定这是一件青铜行灯,而且还是个“神灯”,那么它到底神奇在哪里呢?

平凉市古墓图片,平凉灵台西周古墓(3)

平凉市古墓图片,平凉灵台西周古墓(4)

如果小编不说这是一件青铜行灯,也许很多读者都会以为是一件盛食物的器具,因为从外表上来看,它和战国时期出土的青铜灯大相径庭。这件“行灯”外观似鼎,有三足;整体由三部分构成,上部是圆形的鼎盖,盖面上圆銎,并且对称状分布两个鸭首;中间是两个中部为半圆弧形的支架(注意它不是直的,图片拍摄受视角的影响),长约13.5厘米;支架下端通过铜销铰链与两个鼎耳相连,使其可以灵活自如的收起和落下;下部是圆形鼎身,口径为11.3厘米,虽然没有华丽的纹饰,但是整体可见十分的精巧。

这件青铜行灯就是两千多年前的“移动电灯”,方便人们在外出途中照亮。圆形的鼎身用于盛装燃料,上面的鼎盖则为燃具。不用的时候,支架收起合成一圆,刚好可以扣在鼎盖上,再旋转鼎盖用鸭首压住;使用的时候旋转鼎盖,支架就从鸭首下释放出来,将支架立起,两头合一插入到鼎盖的圆銎内即可,然后再将燃料倒入鼎盖。

平凉市古墓图片,平凉灵台西周古墓(5)

这样巧夺天工的设计,既兼顾了科学性,又考虑到了实用性,每一部分的构造都巧妙至极,尤其是鼎身的密封性,保证了在长途迁徙的颠簸中燃料不会洒出;两千多年过去了,直到现在,这件灯具依然收合自如,密封性也和当初一样的出色。这就是它的神奇之处,完美地解决了人们出行时对“光”的需求。面对这件“神灯”,专家们对古人无穷的智慧赞叹不已,之后将其命名为“鼎形铜行灯”,收藏在甘肃省博物馆中。

平凉市古墓图片,平凉灵台西周古墓(6)

如今,几千年过去了,它的灯体上,仿佛余温尚存,它默默地向人们讲述着曾经在黑夜里发生的故事。虽然它已经走下了历史的舞台,被电灯所替代,但是它做为光的使者,智慧的代表,是需要我们去铭记与讴歌的。

栏目热文

文档排行

本站推荐

Copyright © 2018 - 2021 www.yd16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