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古树名木“病有所医”“老有所依”
“大将筹边尚未还,湖湘子弟满天山,新栽杨柳三千里,引得春风度玉关。”这是晚清名将左宗棠的同乡杨昌浚途经甘新大道时,看到湘军一路所植连绵不断之道柳,触景生情写下的诗句,称赞左公西征途中广种杨柳、绿化边陲之壮举。
150多年过去,历史的烟云早已消散,唯“左公柳”尚遗于世。柳树是我国的原生树种,虽易活好栽、适应性强,十余年即可“浓荫蔽日”,但却不像松柏那样能活千年之久,只有少数种可达百年以上,因此对左公柳的保护,一直是平凉乃至西北人民的情结和责任。
即便如此,左公柳的数量仍在持续减少。以平凉为例,据统计,1935年平凉境内有左公柳7978棵,1998年出版的《甘肃森林》记载,全省境内左公柳约202棵,其中187棵存于平凉柳湖公园。后经古树名木专家调研认定,目前柳湖公园保有146棵“左公柳”,是西北保存最完整、数量最多的左公柳古树名木群落。
时光荏苒,树龄渐长,柳湖公园的“左公柳”大多已至“老年”,虽仍旧挺拔苍翠,但树势变弱、中空枝枯、倾斜倒伏、病虫危害等问题也成为困扰它们的“常见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