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遗迹和文物中,寻找历史的记忆
在文明的解读、还原和传承中
增强自信心与自豪感
黑龙江地处祖国边疆,历史悠久,地上地下文物遗存丰富,文物资源自成体系,独具特色。新中国成立70余年来,经过几代文物考古工作者坚持不懈的努力,我省考古工作取得了一系列重要考古成果,真实地反映了中国东北远古文明的起源、疆域形成、民族融合与迁徙和近代化进程。
“十三五”期间,我省认真贯彻国家“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文物工作方针,努力做好大遗址保护工作,在完成配合基本建设考古发掘的同时,进一步强化课题意识和文物保护意识,主动性考古发掘和研究有序开展。
遍及全省各地的20余处遗址的科学发掘工作,为构建黑龙江区域考古学文化序列,加强文化遗产保护,提供了丰富的考古学资料和依据。
本报特选取其中的10项重要成果,展现黑龙江流域文明的独特魅力,从旧石器时代走来的璀璨辉煌。
1、大兴安岭呼中北山洞遗址
北山洞遗址位于大兴安岭呼中区碧水镇西北约2公里的北山半山腰上,南距呼玛河支流约250米。该遗址于2013年调查发现,2014年黑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进行考古试掘。2016年对遗址进行发掘,发掘面积40余平方米。依据地层叠压关系以及出土遗迹遗物的差异,将发掘所获的文化遗存划分为四个时期:旧石器晚期、新石器早期、新石器晚期、汉代鲜卑文化遗存。发掘基本明确了呼中北山洞遗址各层堆积的文化内涵及年代,初步确立了大兴安岭地区史前的考古学文化序列。
北山洞遗址出土石镞
2、饶河县小南山遗址
小南山遗址位于黑龙江省饶河县乌苏里江左岸,总面积40余万平方米。2015~2020年黑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开展连续考古发掘,取得了黑龙江流域考古研究历史性的新突破。一是确认发现连续多时期的文化遗存,跨度15000余年,其中第一期文化遗存距今约17000~13000年,对构建黑龙江下游乃至滨海地区考古学文化序列意义重大。二是发现东亚地区系统用玉的最早证据。三是小南山遗址诸时期的考古学遗存,一脉相承,稳步发展,显示了持久的生命力和爆发力。饶河小南山遗址考古发掘入选2019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
小南山远眺(自东向西)
3、穆棱市泉眼河南遗址
遗址位于黑龙江省穆棱市穆棱镇泉眼村南约250米,穆棱河左岸与泉眼河交汇处的二级台地上。2017年,黑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对该遗址进行考古发掘工作。
泉眼河南遗址Ⅱ区M1(新石器时代)出土玉斧。
此次发掘是首次在穆棱河上游地区开展大规模、正规的考古工作,填补了这一地区田野考古工作的空白,对发掘区所含旧石器时代晚期、新石器时代早期、汉魏三个时期文化遗存的揭示,对于初步构建及完善穆棱河上中游地区考古学文化的编年体系,以及深入开展该区域文化谱系、生业方式、生态环境及人地关系等方面的综合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推动作用。
4、抚远市亮子油库遗址
遗址位于抚远市西南约6公里处蛇山西坡的二级台地上,北距黑龙江约4公里,南临浓江河。2016~2018年,黑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与黑龙江大学考古系联合对遗址进行考古发掘,发掘面积500余平方米。遗存堆积包括新石器、汉魏、辽金等多个时期。属于新石器时代陶器遗存根据纹饰可分为三类。该遗址内涵丰富,层位堆积复杂,对于建立黑龙江流域新石器时代以来的考古学文化编年序列尤为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