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区新馆能不能做起来?】
只是上马投建,显然不行。那么,第二个问题来了,最为关注的港区新馆能否火起来?
决定会展成败的关键,要看交通、产业和政策。
港区最不缺的正是“铁公机”资源,凭借四通八达的米字型高铁网和空中丝绸之路,港区连贯南北、承东启西。而新馆恰好距新郑国际机场6公里,距郑州南站2公里,2小时高铁圈覆盖4亿人口,2小时航空圈覆盖全国90%以上人口和市场。由这里出发,参展客商分分钟钟通达全国、全球。
纵观国际大型展馆,多数依机场而兴。培育了世界顶尖级展览的法兰克福,依傍德国最大的航空枢纽而建,260条航线将法兰克福的参展商们与全球192个城市紧密相连;有“世界主要的会议城”称号的芝加哥,拥有全美最繁忙的奥黑尔国际机场,每天这里要起降两千七百次航班,每年大约有7200多万名乘客经此穿梭于世界各地。
相似的是,法兰克福、芝加哥与郑州都属内陆城市。
“机场附近的展馆,未来大概率会成功。对标法兰克福,短期内可能吃不饱,但长远来看,一定会做起来。”郑州会展协会主办方专业委员会秘书长、郑州狮威迈展览服务有限公司总经理周孝文这样预言。
处于郑汴、郑许合围的中心地带,“一主一副”、“南动”规划,则为港区新会展中心带来政策加持。
没有产业,场馆建得再漂亮,只是空谈。不少会展经济发达的城市都是以产业资源优势为依托发展而来。赫赫有名的法兰克福国际图书展,依托于附近小镇发明了活字印刷术,后来从“皇家书展”演变而来。在港区安营扎寨的富士康、苏宁、顺丰、唯品会等一线企业,则是新馆成长的产业沃土和桌后的底牌。
“港区新馆最大的意义在于,突破单一场馆引发的垄断,推动郑州会展国际化进程,实现郑州会展业的结构优化和可持续发展。”赵现红说。
【如何解决场馆建设过热与经营亏损的矛盾】
一方是场馆严重紧缺的现实,另一方却也时时爆出新馆落成后却无力运营进而亏损的新闻。
几年前,南京、厦门和沈阳等地的部分展馆因无法维持而不得不相继转让展馆产权,而海南、广东的一些展馆也曾上演过“轰轰烈烈上马”、“黯然神伤收场”的结局。
不少城市出现展馆盲目过热投资,甚至简单地将展馆当做地标建筑对待。
郑州新馆会不会上演相似命运?
“郑州目前不存在场馆过剩问题,未来也不会存在,港区新馆是分批次逐年投运。”赵现红分析,“而且不能只算展馆的账,还要算城市经济的大账。”
郑州国际会展中心总经理陈荣基同样认为,展馆的意义不在于收了多少租金,更多的是对城市经济发展带来的拉动作用。
例如,第56届全国医疗器械会在郑举办期间,参展人员达15万人,在郑州消费约6亿-8亿元;第61届全国药品交易会,10万参会人员为郑州带来约4.5亿元收入;最具代表性的2009年全国糖酒会,参展商1800多家,专业观众20万人,为郑州带来约9.25亿元收入。
一个展馆,意味着资源和财富的集聚。城市急速发展,呼唤新馆;新馆落成,反哺城市经济建设。展馆与城市相互成就,一座城在商贾云集、货物流散中完成时代加冕。
(编辑:刘梦鸽 吕瑞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