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一生会经历无数坎坷,也能结识很多朋友。有些人虽然只是一面之缘,却像一盏明灯,指引着前进的方向;有些人纵然形影不离,却令人感到厌烦和累赘。初唐诗人王勃曾说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就描绘了一种心心相印的感觉。
清代一位诗人也有类似的体会,他与朋友分别多年,虽然音信皆无,却一直感觉他仿佛就在身边。为了寻找好友,他费尽周折,终于与其重逢。下面介绍才子寻访隐居故友,创作了一首七律,悲喜交加,颈联尤其细腻生动。
扬州访汪辰初
清代:钱澄初
关桥乍泊旋相访,问遍扬州识者疏。
市井草深寻巷入,江城花满闭门居。
僮惊客到饶蛮语,箧付儿收只汉书。
我过七旬君逾八,笑啼同是再生余。
钱澄初是明末清初的诗人,他与好友汪辰初曾一起参加抗清运动。汪辰初在南明永历政权里具有一定的地位,而且能诗善文。后来由于斗争失败,他们也失散多年。
诗人晚年回忆起自己年轻时代的酸甜苦辣,忽然思念起这位故友,于是就从桐城出发,不辞万里到处寻访,并赋诗记录了这次难忘的经历。
开篇就抒写了诗人急迫的心情,“关桥乍泊旋相访,问遍扬州识者疏。”作者经过多方了解,得知这位故友隐居于扬州,只是具体位置无法确定。诗人在关桥渡口弃舟登岸之后,立即就向当地人打听朋友的下落,可是几乎无人认识这位汪才子。
作者用“乍、旋”,表达心情之急切;“问遍”二字,虽然有些夸张,却传达出作者四处寻访和奔波之苦。一个“疏”字表明,毕竟有人约略知道一点好友的下落,为下文的展开打下了铺垫。
诗人终于遇到一位好心人,他知道朋友的居所,还热心地为他带路,让诗人的一番苦心终于没有白费。颔联描述汪才子的居所,“市井草深寻巷入,江城花满闭门居。”朋友隐姓埋名,居住在极其幽深的地方,那里野花遍地。诗人沿着市井小巷慢慢前行,终于看见一个柴门紧闭的小屋。
作者以杂草、野花的意象,既刻画出朋友居所隐藏之深,又抒写了山河破碎、沧桑巨变的悲愁。扬州本来是一个极其繁华的都市,清军入侵后,整个城市经历了空前的灾难,到处都是残垣断壁,遍地皆是一片荒芜,让人触目兴叹。
诗人终于要与朋友会面了,他心情激动,举起的手臂在空中停留了很久,才终于郑重地敲响了大门。颈联先描写他进门后的情形,“僮惊客到饶蛮语”。一位老者说着一些难懂的南方话,着实让门僮大吃一惊。作者曾在云南生活了很长一段时间,所以口音发生了变化,使得对方难以辨别。
朋友是南明旧臣,退隐之后,主仆一直过着提心吊胆的日子。平时无人造访这里,忽然来了一位陌生人,小僮不得不加以提防。诗人构思精妙,没有直接写自己看见故友的感受,而是首先描绘小僮开门后的表情,非常耐人寻味。
对句也颇有深意,“箧付儿收只汉书”。作者省略了主客见面后五味杂陈的感受,却说儿子收到的箩筐里只装了一本《汉书》。这一句既展现出朋友的清贫生活,又委婉地表明,他依然保留汉族传统,以及与大清王朝不合作的态度。
结尾表达出诗人的复杂情思,“我过七旬君逾八,笑啼同是再生余。”老友重逢,悲喜交加,一位是七十古稀,一位是八十耄耋。他们曾经并肩战斗,又遭遇过无数坎坷,如今都还健在,让诗人高兴万分。
“笑啼”二字,描述出经历九死一生之后,彼此都显得悲喜交加。两位白发老者松雪清姿、气节高尚,有幸于劫后重逢,谱写了一段诗坛佳话,也令人倍觉温暖。
钱澄初的这首七律层次井然,情感深沉,不愧为清代的名作。作者以访友为线索,从走下客船开始描写,直到彼此最后会面,一波三折、波澜起伏,文笔非凡、构思独特。
全文描写细腻,炼字精准,作者若非具有扎实的文学功底、以及曲折漫长的生活背景,不可能写出如此感人肺腑的诗篇,值得后世读者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