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古至今,能当嫁妆的东西可不少,从金银财宝、土地房屋到日常生活用品,都可以列入嫁妆清单。因所处时代不同,再加上各地风俗各异,因此也有不少另类嫁妆。
丫鬟陪嫁的风俗在古代颇为流行。春秋战国时期,贵族嫁女都会让女儿的随身婢女陪嫁。清代小说《红楼梦》中的平儿就是随王熙凤陪嫁进了贾府。
据史料记载,过去浙江宁波慈溪一带,嫁妆中“必预备凶服”。所谓“凶服”,即办丧事穿的素衣麻裙,是女儿在将来公婆去世时所要穿戴的丧服。而公婆对此“嫁妆”不仅不觉得晦气,反而觉得亲家想得周到。
与丧服一样另类的嫁妆,棺材板得算上。在过去广东大埔一带就有“陪棺材板”的婚俗。当地嫁女“铺排妆奁等物,多者或至新人夫妇百年后所需寿板均备。”台北则有送小金棺材当嫁妆的现象。
古代还有一种特殊的嫁妆叫“压箱底”。所谓“压箱底”,就是夫妻性生活模型,因为属于个人隐私,兼具辟邪作用,常放在箱底最下面。类似的还有“嫁妆画”,让新婚夫妻看了之后知道怎么过夫妻生活。
民间普通老百姓的婚嫁更看重钱财,而文人们则另有一套做法。我国清代著名的文学家蒲松龄,把毕生心血凝成的文学名著《聊斋志异》的手稿送给自己的女儿作为嫁妆。无独有偶,明代著名思想家王夫之一生著作等身,他女儿出嫁时,众人皆好奇他给女儿准备了什么嫁妆,等开箱一看,尽是些书稿。“这就是我多年来为女儿办的嫁妆啊。”
(日常扒纸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