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峪关,又被称为天下第一雄关,位于甘肃省河西走廊的西端,东经98°17′、北纬39°47′,甘肃嘉峪关市向西5公里处,是明长城西端的第一重关,也是古代“丝绸之路”的交通要冲。嘉峪关是明代万里长城的西端起点,是明代长城沿线建造规模最为壮观,保存 [嘉峪关] 程度最为完好的一座古代军事城堡,是明朝及其后期各代,长城沿线的重要军事要塞,素有“中外钜防”、“河西第一隘口”之称。嘉峪关,万里长城的西部终点,地处甘肃省河西走廊中部。嘉峪关位于甘肃嘉峪关市向西5公里处,是明长城西端的第一重关,也是古代“丝绸之路”的交通要冲。是明代万里长城西端起点,始建于明洪武五年(公元1372年),先后经过168年时间的修建,成为万里长城沿线最为壮观的关城。嘉峪关关城1961年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文物重点保护单位。1965年以关名建市。2007年嘉峪关文物景区成为首批国家5A级旅游景区。
城市一角
1文化遗迹—戏台
嘉峪关关城戏台是古代嘉峪关军事化防御体系工程中的建筑之一,也是我国传统古典戏台的典型建筑。清乾隆五十七年(公元1792年)由嘉峪关游击将军袋什衣主持修建,是当时守城官兵、城内居民及过往商旅重要的活动娱乐场所。戏台修建在内城朝宗门东南面,坐南向北,位于文昌阁的斜对面、关帝庙的正对面。在古代中国,北是正位,南为下位,戏台的建筑都是避开正位而建造,大多坐南朝北或东西向,面对主体建筑。古代戏台与庙会的社火表演和“庙市文化”相联系,既有娱神功能,又有娱人功能,所以嘉峪关戏台又建在外城关帝庙正对面。
戏台
嘉峪关关城戏台的彩绘壁画表现的内容可谓包罗万象,而最终擎领戏台壁画内容和功能的就是戏台飞檐下的“篆正乾坤”匾额了。它在这里起到了一功多能的作用,归纳概括了戏台丰富多彩的壁画所表现的内容。
与关城的恢宏壮丽的气势相比,关城戏台犹如方寸天地一般,而仅仅就是这方寸天地却蕴含了中国上下五千年丰富而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历史内涵,正所谓“方寸显乾坤”。
2办公重地—文昌阁
文昌阁,始建于明代,重建于清道光二年(公元1822年)。楼阁为两层两檐歇山顶式建筑, 底层两边为单间铺房,四周立红漆明柱18根,形成回廊。内为面宽三间、进深二间的官厅。四面装有花格门窗,上部绘制山水人物彩画80余幅。此阁在明清时为文人墨客会友、吟诗作画、读书的场所。到了清代末年成为文官办公的地方。
文昌阁
3固若金汤—內城
内城墙高9米,加垛墙1.7米,总高10.7米。6米以下为黄土夯筑,6米以上用土坯加筑。历经六百多年,墙体虽有剥落,但大部分仍然完整牢固。修筑城墙用的黄土,都是经过认真筛选和加工制作的,首先将选好的黄土放在青石板上,让烈日烤晒,将草籽晒死。嘉峪北段长城下出土的“长城工牌”,上面详细记载了当时修长城的分工情况。“长城工牌”现陈列在嘉峪关长城博物馆内,“工牌”为石质,正面刻:“弟(第)一工起”,背面刻有“蔡止梅起”,下面刻有修长城各工程队队长的名字。修筑工程结束后,要进行严格的验收:在距城墙一定距离内,用箭射墙,如果箭头射不进去,证明城墙坚固合格;如若箭头射入墙体,则证明工程不合格,要进行返工重建。如此严格的长城工程管理制度,保证了长城工程的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