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崇福寺在哪里,杭州东方文化园崇福寺

首页 > 旅游 > 作者:YD1662023-04-10 14:25:27

文 | 郁震宏

杭州崇福寺在哪里,杭州东方文化园崇福寺(1)

1

宋朝是中国古代文明的顶峰,反映在桐乡亦然,桐乡宋韵无处不在,最突出最集中的体现,无疑是崇福镇。

桐乡宋韵看崇福,当时的崇福,是崇德县的县城,中国的版图上,还没有桐乡县(1430年分崇德县设立桐乡县)。崇福镇上,设有县衙门、县学、书院、税务、酒务、河泊司等政府机构,政府“四套班子”都在这里办公,这些机构反映了崇福作为区域政治中心、文化中心的地位,不是一般市镇所能比拟的。

名不正则言不顺,崇福镇的名字,就来自宋代。

宋真宗天禧二年的六月十五日,悟空院(始建于梁朝,原名“常乐寺”)改名“崇福寺”,这就是“崇福镇”名的来历。宋真宗天禧二年,是公元1018年,到今天已经一千零三年了。崇福镇,是目前桐乡市唯一源自宋朝而且可以追溯确切年月日的镇名!

2

南宋时期,更是崇福历史上的大发展时期,清初钟朗在《石门县志序》中说:绍兴(宋高宗年号)以后,遂称文献之邦。

这是一个非常正确、简要的表述。崇福镇位于南宋首都临安(杭州)的五环,区位优势突出,南宋时期,是崇福人唱响《五环之歌》的年代;北宋的崇福人,还只能唱《五十环之歌》,昔非今比。当时的临安,人口超百万,是世界第一大城市,相当于现在的纽约,这是崇福史无前例的发展机遇。

沿着京杭大运河,从首都临安出发,崇福是第一个县城,苏杭要道,南北必经之路,商贸繁华,“路过”文化极其发达,是“宋诗之路”的重要一环。

说到“路过”文化,这里举一个例子。公元1136年农历九月初二,宋高宗从临安出发,到前线视察,他带领的核心团队中,有赵鼎、范冲、朱震、陈与义、朱敦儒、陈公辅、刘錡、赵密等人,这些人《宋史》中都有列传,个个都是龙虎之士,堪称南宋初期的政治精英团队,他们出临安后的第一夜,就选择在崇福开房住宿,把“初夜”交给了崇福。

这段历史,记录在赵鼎的《丙辰笔录》中。类似的例子非常多,所以我曾经想写一本书,就叫《“我”与崇福的一夜情:说说那些宋朝人》,或者就直接叫《路过》。

3

南宋时期,崇福属嘉兴府,西为湖州府之大麻镇,南为临安府之长安镇,崇福是标准的杭嘉湖中心,地理位置决定了区位优势,大量外来人口的涌入,为崇福的文化、经济发展注入了史无前例地动力。

其他不说,单说纺织业,南宋时期,崇福纺织业高度发达,《嘉禾志》记载的十三种纺织品,就有十一种产于崇福。史念海先生《中国历史人口地理和历史经济地理》说:构成长江下游太湖及其附近地区的富庶不仅是由农业的发展,纺织业也是其中一个重要的因素。并指出“长江下游丝织业的实际发展是宋室南渡以后的事情”。崇福丝织业正好是这段论述的一个注脚。

这个时期的崇福镇,人口密集,达到了历史人口的峰值,同时也引起了房地产的发达,南宋时人陆埈《崇福田记》就描述了这种景象:凡曩者宜桑麻、长鸡豚、可以践牛羊之地,今皆列屋生聚于其中。从前的田野里,楼盘一个接一个地兴起,可以想见当时崇福镇的房价之高!

同时,崇福镇文化世家林立。北宋时候,从外地迁入崇福的,就有华亭卫淇家族、钱塘沈晦家族。沈晦是嘉兴地区第一个状元,开天辟地,北宋末年,崇福镇上的状元坊,即为沈晦而建。

到了南宋,迁入崇福镇文化世家数量更大,著名的就有莫、方、俞、陆、蔡、陈、辅、刘、时等等,这都体现了南宋崇福的区位优势和文化包容,南宋是一个包容的时代!

4

辅姓是一个稀姓,但他们定居崇福以后,就出了一位了不起的人物——辅广,他是朱熹的弟子,后来入祀孔庙,这是古代知识分子最高的荣誉,辅广一手开创了桐乡的宋学传统,后来的程本立、张履祥、吕留良无不受到他的精神灌注。

林则徐做杭嘉湖道台的时候,说到嘉兴地区的代表人物,就提了两位,一个是唐朝的陆宣公,一个就是宋朝的辅广,这其实也是古代精英知识分子的共识。辅广生前讲学的传贻堂,南宋末年改为“传贻书院”,传承近千年,这就是崇德小学的前身。

迁入崇福的刘家,政治地位非常高,主人叫刘懋,他是刘贵妃的父亲,宋高宗的岳父,标准的皇亲国戚。南宋的崇福“新居民”中,莫家出了兄弟五进士,蔡家出了兄弟两进士,陆家祖孙三代进士,这些科举辉煌,反映在地名上,就有了五桂坊、袭桂坊等,这些地名,有的一直沿用至今,有的还可以重新激活,这些都是崇福宋韵的“地名标识系统”。

因为处于京畿重地,到崇福做官,当然是一份好工作,所以南宋时期,崇德县的官吏选拔就特别严格,这里举几个例子,比如南宋的知县楼演、黄元直,都出自名门世家,楼演是宋高宗时期参知政事楼炤的曾孙,黄元直是宋孝宗时期一代名臣黄度的孙子,他们都受过优良的教育,到了崇福,造福一方,黄元直还主编了《语溪志》,是桐乡历史上第一本县志。

不要说知县,即使主簿一级的,考选同样严格,比如宋理宗时期,崇德县有一位主簿,叫周孺文,他就是黄度的曾外孙,他的祖父周南,是著名学者。周孺文到崇福的时候,当时主簿厅已经废弃,他自己掏腰包,出资五十万,造了主簿厅,方便办公,更好地为人民服务。

桐乡宋韵看崇福。千年以后,当我走在崇福街头,走进魁星亭,走进五桂坊弄,想起沈晦,想起莫氏家族,一千年,那么远,又那么近!

--END

栏目热文

文档排行

本站推荐

Copyright © 2018 - 2021 www.yd16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