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篇流水文,我按照儿时的记忆碎片拼凑而成,意来还原郭庄子大街曾经的点点滴滴,以及上世纪七十年代商业街的繁华,请跟随我记忆的路线,从我上学的小路开始走起。
走出广平里弯弯曲曲的胡同就来到了公议大街,过马路就能看到我的小学母校—郭庄子小学,学校位于郭庄子大街上坡一条,学校路口附近有个著名的小门脸,一对老夫妻长期在此卖拔糖,现在的孩子可能不了解拔糖为何物?拔糖又称拔洋糖,就是用麦芽糖加热慢慢熬成糖稀,再拿勺子逐个摊成薯片大小的圆片,放在平板铁称上冷却后,按“贴”卖,好像是五分钱一贴。孩子们用两根小棍缠着糖绕来绕去,反复搅动,越缠越稠,并能扯出长长的糖丝来。拔的很久,糖内的水分逐渐减少,拔糖就成了泛白沙的软糖球疙瘩,再一口吃下。我往往不用小棍儿,直接上手拔,且等不到其成品完成,胡乱拔几下就放嘴里吃了,甜得粘牙。
沿着郭庄子小学侧门经过一个公共厕所,走过上坡再下岗(坡)就是郭庄子大街。街口左手边是一个杂货铺,卖针头线脑、蜡烛、暖壶和蛤喇油,我记得奶奶时常带我去打头油,香香的桂花油灌满小玻璃瓶,拿纸巾擦干净瓶身,她每天梳头时抹上少许,油光水滑的,就是爱招土。
杂货铺旁边依次是羊肉铺、鱼铺。鱼铺印象比较深,凭票供应的鱼总抢得不亦乐乎,我曾亲眼看到一个人因为拥挤踩踏而当场引发羊角风的事件,惊心动魄的场景很难想象是因为买鱼的起因。鱼铺的对面是澡堂子,楼下有个冷饮店,里面的刨冰料是纯果酱的,非常好吃。正对着澡堂是大昌副食店,主要卖蔬菜,尤其是冬天,排大白菜的队伍绵延数十米,很是壮观,半青不红的西红柿一叵萝一叵萝的上称卖,附近几里的人都爱在这买菜。
回到郭庄子大街上坡一条左侧,前行几步是赫赫有名的“宝华成”布店,布店右手边有个卖文具的小书局,同学的妈妈就在里面买笔、本。再往前是去往沈庄子方向,路旁有私人镶牙店、胭脂厂,胭脂厂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厂房,就是一间临街平房,像个小作坊,门口桌子上放着一部公用电话,地上散落着碎块胭脂,将地面染红一片,小圆铁盒的外包装堆积在墙角,大小外观如“万紫千红”润肤脂。胭脂厂对面是个粮店,这条路上的店铺我大概就记得这些了。
宝华成的正门对面是南味食品店,我的最爱,里面的萌芽牌巧克力豆怎么都吃不够,琳琅满目的糖果放在玻璃罐子里,五颜六色的字母软糖更是口味繁多,还有甜蜜的罐装麦乳精,糕点的品种都很传统,槽子糕,白皮儿都有,是春节前最热闹的店铺。南味儿的旁边是一个小窗口,是卖酱货的,我父亲常在这里买来“杂样儿”下酒,说白了,就是各种火腿肠和猪肝下水的大杂烩。往前走是五金店,五金店对面是鞋店、理发店,走到岔路口就是大综合百货店了,也是郭庄子大街最大的日用品商店,里面货品种类齐全,衣服样式时髦,我印象最深的就是过年的时候,红红的大鱼灯挂满整个商店的屋顶,喜庆的气氛洋溢在店铺的每个角落,还有人们的脸上。
大综合旁边的胡同里有一家照相馆,和郭庄子电影院正对面,照相馆前面好像是一个卫生院,卫生院旁的胡同通往郭庄子渔市,影院正门对面是一排平房,卖劳保用品啥的。走过平房前行来到一个路口,路口中间矗立着一个八角竹亭子,形象很突兀,是卖土产的地方。绕过亭子再往前行就是太平影院了,影院旁胡同里的小书摊是我经常光顾的所在。太平影院转角处是一条大马路,直接通到地道口,路两旁有老道口烧鸡店、富兴池澡堂子、大肉店等。
再回到大综合百货店,斜对面是正兴和茶叶铺,铺旁一个小路口通向一片筒子楼,我有好几个同学去就住在筒子楼里。沿着大综合前行过个路口,就到依次到达新华书店和玉生香糕点铺,糕点铺前还有个奶站,卖瓷罐的酸奶,一排排整齐的摆放,可惜那时的我不爱喝酸奶。对了,糕点铺旁边还有一个冷饮店,里面的冰淇淋球特别好吃,也很贵。再往前走就又回到通往地道口的大马路上。地道外的街市,我就记得这些。
如今,郭庄子大街已经被高楼大厦淹没在历史里,早就物是人非不复存在。但是在老郭庄子人留下心中,地道外、郭庄子大街还在原地,从未离开。
谨以此文纪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