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布尔雅那(斯洛文尼亚语、匈牙利语:Ljubljana),近似汉音为“溜布俩那”,德语称莱巴赫(Laibach),意大利语称卢比亚纳(Lubiana),斯洛文尼亚的首都、该国最大城市和11个特别市之一。面积约170平方千米,人口27.86万(2007年统计)。
卢布尔雅那是斯洛文尼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该市是斯洛文尼亚中央政府及其各部、国会和总统的驻地。由于交通联系、产业集中、科研机构和产业传统等方面的优势,该市在斯洛文尼亚得以拥有首席经济地位。
卢布尔雅那城市广场
卢布尔雅那地处阿尔卑斯山山麓的河谷盆地,风景宜人。城市的建筑氛围明显受到了来自奥地利和意大利的强烈影响,位于河畔的市中心地带,遍布文艺复兴风格、巴洛克风格、新古典主义和新艺术运动风格的古老建筑与桥梁,高地上始建于中世纪的城堡则俯瞰整个古城。卢布尔雅那的另一个特别之处,是其著名的非主流文化中心Metelkova,在反传统的青年人中颇有影响。
卢布尔雅那市区北部,位于阿尔卑斯山脚下
卢布尔雅那地区已知最早的居民点,是在青铜时代建于水上的木屋。公元15年,罗马帝国在此建立艾摩那殖民地(Colonia Iulia Aemona)。452年,艾摩那被阿提拉的匈人帝国洗劫并摧毁。6世纪时斯拉夫民族的一支斯洛文尼亚人抵达此地。
关于卢布尔雅那最早的文献记载可追溯到1144年(德语Laibach)和1146年(拉丁语Luwigana)。这个居民点在1220年获得城市特权,1335年归属于哈布斯堡王朝的统治之下,直到1918年。这一时期,卢布尔雅那是卡尼奥拉公国的首府。1461年,卢布尔雅那成为教区中心。在中世纪晚期,发展成为一个斯洛文尼亚的文化中心。
哈布斯堡王朝的统治被拿破仑战争所短暂打断,从1809年到1813年,卢布尔雅那成为法国伊利里亚省的省会。从1816年到1849年,卢布尔雅那是伊利里亚王国的首府,奥地利帝国的行政单位之一。1821年,该市举办了莱巴赫会议。1849年,卢布尔雅那开通了到维也纳的第一条铁路;1857年,铁路通的里雅斯特。在19世纪下半叶,在最初与克拉根福的竞争之后,卢布尔雅那形成无可争议的斯洛文尼亚文化中心。
1895年4月14日20时17分,复活节期间,一场地震破坏了该市的很大一部分。这次地震的震级为6.1级,甚至远达佛罗伦萨、维也纳和斯普利特都有震感。当时,卢布尔雅那大约有31,000人口,1,400幢建筑物。大约10%的建筑物遭到摧毁或大规模损坏,后来经过翻建或改变。尽管死伤人数不多,但是地震严重损坏了Vodnik广场老修道院,其中包含教区女子学院和图书馆,因此这座建筑物被迫完全拆毁,后来在此开设了卢布尔雅那的户外中央市场。这次地震使得该市大为扩展,并且相当普遍地改变为新艺术运动建筑,与保存下来的早期的巴洛克风格的建筑一同存在。The Mladika 例如,今天斯洛文尼亚外交部的所在地,而其他许多建筑追溯到紧接着地震之后的时期。重建计划由市长Ivan Hribar执行,赋予卢布尔雅那现代的新形象。
随着1918年奥匈帝国的崩溃,卢布尔雅那成为塞尔维亚-克罗地亚-斯洛文尼亚王国内斯洛文尼亚的非正式首都,1929年,成为南斯拉夫王国Drava Banovina的正式省会。
1941年4月,第二次世界大战,德国意大利及轴心国对南斯拉夫的战役影响到该市,意大利自伊斯特利亚入侵斯洛文尼亚,卢布尔雅那被意军占领,改设卢布尔雅那省。该市成为地下反法西斯抵抗运动的主要中心之一,1942年2月23日,意大利政府用30 千米长的铁丝网将其完全包围起来。在1943年9月意大利投降之后,纳粹德国取代了意大利人占领该市。[3] 该市被德国人和他们的斯洛文尼亚合作者统治,直到1945年5月斯洛文尼亚游击队解放该市。战后,为纪念此事,已经按照战争进程修建了纪念与战友情谊小径(Pot spominov in tovarištva, acronym PST)。
1955年,南斯拉夫总统约瑟普·布罗兹·铁托授予卢布尔雅那市“英雄城市”的称号,因为人民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显示出来的英雄主义。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卢布尔雅那成为南斯拉夫斯洛文尼亚社会主义共和国的首府。1991年十日战争后,南斯拉夫人民军撤出,斯洛文尼亚取得独立,仍以该市为首都。
卢布尔雅那位于东经14.30°,北纬46.03°,位于斯洛文尼亚的中央,萨瓦河上游的盆地,卢布亚那河在此流入萨瓦河。卢布尔雅那的平均海拔高度为298米。
卢布尔雅那气温变化的部分一月约2.4℃、七月约21.9℃,气候宜人。平均年降雨量约1350毫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