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是文化的载体。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文化和旅游紧密连接在一起。
文旅融合大潮来袭,加之信息越来越透明,需求越来越多样,留给传统旅行社单纯靠嫁接资源生存的空间变得越来越小了。
大文旅时代
传统旅游企业的空间越来越窄
这几天,“文化”这个词在行业内的关注度非常高,能被报告提及30次,足以证明“文化”产业的重要地位。
面对“文化”产业地位的提升,有不少业内人士开始怀疑旅游业是不是不被重视了?其实,我觉得这种悲观大可不必。文旅不分家,重视文化,就等于重视旅游,文化和旅游本身就是一个高度融合的行业,作为业内人士且不可妄自菲薄。
其实,文化和旅游大融合的进程,自从2018年国家旅游局和文化部合并改组为文化和旅游部就已经开始了。从那时开始,旅游业的定位和功能就已经开始从单纯的休闲度假,向文化传播转变。
文化和旅游融合的“大文旅”时代已经到来,这是一种趋势,一种影响行业格局的大趋势。
顺势而为、适者生存是每个企业最基本的生存法则。在这种趋势的影响下,传统旅游企业以“吃、住、行、游、购、娱”的单纯服务生存空间必定会被挤压,相应的,兼具文化和创意的文旅产业生存空间将会被进一步放大。
大文旅时代,旅行社到底缺什么?
上面说的是行业大势,下面我们回归到旅行社这个旅游业的细分业态。
传统旅行社的最大特点是什么?门槛低,只要肯吃苦就能干旅游。造成这种结果的最主要原因是传统旅行社经营模式:嫁接资源,抽成返佣。因为自身不生产资源,使得这种模式没有护城河,很容易被别人效仿,复制。
低门槛、没有护城河,还能盈利的行业,自然会吸引大量的人加入,从而使得市场很快得到饱和,最终形成了一个行业内恶性低价竞争的局面。
当然,我们今天的文章主要不是讨论传统旅行社的过往,而是要讨论旅行社该如何应对当前的“大文旅”时代。但是从传统旅行社的特点中,我们可以总结出一些“大文旅”时代,旅行社缺什么?需要补什么?
有一个非常有意思的现象,我想给大家分享一下。不知道大家是否注意到,在疫情的影响下,旅游行业受到长时间的重创,不少旅游企业和从业者都在通过各种方式自救。
比如现在比较火的短视频,大家有没有发现旅行社的短视频主要在做什么?卖货的居多。导游的短视频主要在做什么?输出各种文化及各地特色。
结果呢?大量导游成了网红,旅行社却鲜有出圈的。或许,会有人说,导游输出文化最终不还是在带货吗?的确,任何一种商业行为的最终目标都是赚钱。不能否认的是,网红导游的带货能力是要远远高于旅行社的。
问题出在哪里呢?文化(内容)!导游输出的文化,可以让粉丝产生信赖感,容易形成粉丝效应,比旅行社单纯的卖货效果自然要好很多。
文化是根,服务是果
旅行社企业应该了解的新趋势
所以,我给大文旅时代的旅游企业经营总结了一句话:文化是根,服务是果。欲摘果,先种树。
扪心自问一下,有多少传统旅行社是只摘果,不种树?旅行社真的已经到了摘树补种的时候了,不然,淘汰你的可能真的不是疫情,而是滚滚而来的“大文旅时代”。
补种下来的这棵树,是我们的护城河,是我们源源不断摘果的基地。至于树该怎么种?我觉得只有根据企业的自身情况来实践,我这里只是给大家提供两个不太成熟的建议,仅供大家参考。
第一种建议,培养自己的文化输出团队,因为有些旅行社是拥有自己的导游队伍的,尤其是一些规模较大的地接社。通过团队运营的模式,进行旅游文化的输出。
当然,这种建议对于旅行社来说只是一个短期的小趋势,只是一种应急的小技巧。因为短视频就像之前的微博、公众号一样,都是短期的,尤其是在向“实业”倾斜的大背景下,短视频的“热风”还能吹多久,存在着很大的不确定性。
第二种建议,找准一个方向深挖,以文化和传播为基础,进行私域流量导流。比如,我们以旅游为媒介,以亲子文化为基础,通过各种方式输出亲子、家庭相关的文化和知识,汇集一部分亲子客群,对这些客群进行深耕,从而形成以家庭亲子为特色的旅行品牌。
我们的中国文化是多样的,每个地域、每个圈层、每个年龄段都有各自不同的文化和特色,大到红色文化、企业文化、养老文化、国学文化,小到琴棋书画、各种行业、各中歌爱好,背后都有着不同的文化,每中文化背后都其特定的人群。
以旅行为媒介,输出这些文化,就能抓住这些客群,从而和这些客群产生旅行、乃至其他相关联的服务和消费。
总而言之,在信息越来越透明,需求越来越多样的市场背景下,留给传统旅行社单纯靠嫁接资源生存的时间已经越来越少。
在国家大力倡导“文化”先行的指导下,以文化为媒介,打造新的旅游服务模式,重新塑造企业的护城河,形成新的经营模式和方向,才能走的更远。(来源:第一旅讯 任万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