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遥古城城墙的背景,平遥古城的特点与历史背景

首页 > 旅游 > 作者:YD1662023-11-16 16:45:34

本刊专稿 王明娟

平遥古城城墙的背景,平遥古城的特点与历史背景(1)

“漠漠荒城暮,飘飘旅笛哀。坐看寒烛尽,愁绝夜 更催。”这是明代的韩邦奇于《平遥夜坐》中所抒发的 惆怅之情;“县小城墙固,千年今尚存。新风观闹市, 旧迹见衙门。”这是近代学者朱帆在游览平遥古城时眼 中的旧城新貌。正如同诗歌所描绘的,平遥古城从两千 多年前走来,历经岁月的锤炼与洗礼,串起了数代人不 同的历史记忆。

平遥旧称“古陶”,地处于山西中部,始建于周宣 王时期,至今已有 2700 多年的历史。自公元前 221 年 秦朝政府实行“郡县制”以来,一直是县治所在地。明 朝初年,为防御外族南扰,始建城墙,而洪武三年则又 在旧墙垣基础上重筑扩修。以后景泰、正德、嘉靖、隆 庆和万历各代进行过十余次的修葺。

城池

康熙四十三年(公元 1703 年)因皇帝西巡路经平遥, 而筑了四面大城楼,使城池更加壮观。平遥城墙总周长 6163 米,墙高约 12 米。这堵古城墙将平遥县城分隔为 内外两个风格截然不同的世界。平遥城墙现存有 6 座城 门瓮城、4 座角楼和 72 座敌楼,是中国现存规模较大、 历史较早、保存较完整的古城墙之一。迄今为止,平遥 古城仍较为完好地保留着明清时期县城的基本风貌,被 冠以“保存最为完好的四大古城”之名。

保存完整的古代县城格局、周正且排列有序的城市 布局、纵横交错的城市交通脉络以及坐落有序的古建筑 布局共同构成了平遥古城的建筑之美,凸显了中华传统 建筑美的深层追求——规整性、对称性以及讲究各部分之间的有机协调性。鸟瞰平遥古城,会发现其整体形如 龟状,城池南门为龟头,城门外两眼水井象征龟的双目。 北城门为龟尾,城池东西四座瓮城,两两相对,上西门、 下西门、上东门的瓮城城门均向南开,形似龟爪前伸。 据说是最初造城时人们害怕乌龟爬走,将其左腿拉直, 拴在距城二十里的麓台上。乌龟自古乃长生之物,在古 人心目中是宛如神灵一样圣洁的存在。将城打造成龟状 寄托着人们希冀借龟神之力,使平遥古城坚如磐石,金 汤永固,是世代长存的美好希冀。

传说

走在古城的街道上,游客可以看到平遥县衙门、日 升昌票号、孔庙、清虚观、镇国寺、平遥城墙等众多历 史遗迹与人文景观。这些景点不仅外观独特,建筑艺术 别具一格,凝聚着古人智慧的结晶,从中演绎而来并流 传至今的历史故事与传说更是蕴含着古人最朴素的对生 活的向往与精神追求。

平遥古城中心坐落着平遥县衙,有“古衙之最”之称, 县衙悬挂的“明镜高悬”匾额背后流传着断伞的民间故 事。据传康熙年间,村人宋忠原背着一把大雨伞去当时 的平遥城看病,路遇邻村人毋连迟。当时正巧电闪雷鸣, 下起了暴雨,宋忠原撑起雨伞邀请毋连迟同行避雨。两 人风雨同舟,同行一段路后,宋忠原因风力大累得满头 大汗,毋连迟于是接过宋忠原的伞打着继续往前走。不 一会天气转晴,宋忠原向毋连迟要回自己的伞。毋连迟 不但不想归还,反而坚称伞是自己的,两人为此起了争 执,引来不少围观群众。宋、毋扯夺雨伞,一路吵吵嚷 嚷,最后闹到平遥县署。宋忠原击鼓喊冤,知县王杰急 忙升堂,原告宋忠原陈述了事情的经过。被告毋连迟仍 一口咬定伞是他的。两人各抒已见,知县王杰一时作难, 不知如何断案。沉默了一会,王杰猛然间把惊堂木一拍, 怒道 :“刁民!屁大的事到县衙击鼓告状!想试探本官 的软硬智愚……”随即下令把伞撕碎,喝令退堂。原告 宋忠原从衙门出来,泪涕满面,而被告毋连迟却幸灾乐 祸,满脸得意。两人刚走出县衙几步路,四个衙役追了 出来 ,将两人唤回庭上。当二人再次跪在大堂上时, 知县王杰才说明自己的判断结果,伞属于原告宋忠原, 被告毋连迟犯诬赖罪,重责四十大板,罚钱十贯,赔原 告一把新雨伞。此事之后,宋忠原给王知县送了一块匾 额,上刻“明镜高悬”四个大字。

“明镜高悬”一词原本是指秦始皇有一面镜子能够 照人心胆,后用来比喻官员判案公正廉明。这块匾额悬 挂于县衙之上,寄托了当地百姓对于官员能时刻坚守清 正廉明的期望,更激励了为官者,使他们心怀百姓,不 断为民做实事,以造福地方。

平遥古城的城墙上两边各有一道短堵,叫女儿墙。 宋代官府编写的《营造法式》上对女儿墙的名称由来作 出如下解释:“言其卑小。比之于城,若女子与丈夫也。” 意思是说城墙高大厚实,正如高大伟岸的丈夫形象;女 墙单薄短小,像柔弱的女子。此外,民间还盛传着另一 个版本的女儿墙故事,早先城上并没有女儿墙,有一次 一个老人被拉来做工,他有一个相依为命的小孙女,孙 女便也天天随他来到城上,坐在旁边陪伴他。一天,累 极了的老人昏昏沉沉中走到城墙边上,小女孩怕他掉下 城去,用力向里推他,不料用力过大,老人虽侥幸逃脱, 小女孩却坠下了城墙。为了纪念她,工匠们在城上修起 了矮墙,并命名为:女儿墙。时过境迁,这一故事的真 伪早已无从考证,但女孩与老人之间那份相依为命的爷 孙情深早已刻在了平遥人民共同的记忆中。

双林寺东北隅有一座小祠堂名为“贞义祠”。祠中 有两尊塑像,一尊是躺在床上双目紧闭的少女,人称“睡 姑姑”;一尊是坐着骨瘦如柴的老妇叫“药婆婆”。相 传很久以前,桥头村有一户人家,家里有一对老夫妻和 一个可爱的小女孩。他们的家境很好,有数不尽的财宝。 他们一家人本来过着富足快乐的日子,然而天有不测风 云,小女孩十六岁那年,父母被疾病夺走了生命。女孩 一时受到的打击过大,天天到父母坟前哭诉衷肠。但父 母终究不能重新回到女孩身边。话说,从她们家到坟地 刚好路过村里的大庙。她父母在时,常常带她去寺院烧 香上供,祈求菩萨保佑全家平平安安,如今二老虽已过 世,小女却不忘常进寺院供奉菩萨。第二年,寺院主持 派僧侣四处化缘,准备整修一些年久失修的殿宇。女孩 知道后,不惜变卖家中的所有财产并且全部捐给了寺院。后来,女孩也生了重病,躺在床上奄奄一息。但由于她 对佛的虔诚感动了神灵,一位不曾相识的老妇突然出现 在女孩家中,每天给她做饭、煎药,不辞劳苦地照顾她, 一直到小女孩去世,这一老妇也陪女孩坐化了。后人为 了纪念乐善好施的少女和悉心照料她的老妇,在寺院的 东北隅修了一座单间小祠堂,里面塑了她们的塑像,后 人尊称她们“睡姑姑”“药婆婆”。“睡姑姑”与“药 婆婆”的传说体现了人们对女孩无私奉献精神的高度赞 赏及期待善恶有报的深层精神追求。除此之外,火烧城 隍庙、城隍爷“金屋藏娇”等众多传说也体现出了古代 人民对神灵的尊敬与信奉之情。

平遥古城城墙的背景,平遥古城的特点与历史背景(2)

展望

时光流转,岁月变迁,不知不觉平遥古城已走过 2700 多个春秋。近代以来,人们的发展观念转变,提倡 对古城走保护与旅游发展相结合的良性循环可持续路径, 山西省政府确立了“寓保护于发展、以发展求保护、保 护与发展并举”总体发展思路,平遥古城也借此迎来了 新的发展契机。1997 年平遥古城申遗成功,成为中国仅 有的以整座古城申报世界文化遗产获得成功的两座古县 城之一。

平遥古城是一座历史悠久的文化遗迹。不仅仅是山 西历史发展过程中的重要见证,更是我们国家历史文明 演变过程中的重要印记。一座小小的古城,在时间的变 换中,上演了一幕幕精妙绝伦的故事和传说,成为这里 的精神源动力。平遥作为一座文化名城,在这个时代也 将熠熠生辉。

栏目热文

文档排行

本站推荐

Copyright © 2018 - 2021 www.yd16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