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竹子巷具体在哪里,南京竹子巷现在在哪里

首页 > 旅游 > 作者:YD1662023-12-20 19:00:19

青海乐都许多汉族人的家谱里都有洪武年间从祖籍南京朱子巷迁出的记载。据南京市社科院文化与历史研究所的赵德兴所长的考证,青海人乃至云南人与南京的地缘关系确有其事,在青海人中流传甚广的南京“朱子巷”确有其地,现已演变成城南许家巷的一段。赵德兴所长籍贯青海,但他戏称自己600年前就是南京人。 经过多方面考证,赵教授推断出“朱子巷”最初名为“珠屐巷”,而在民间则有“珠玑巷”、“朱氏巷”、“竹子巷”等多种俗称,而在文献上则大多以讹传讹为“珠履巷”。其实不光是在青海,云南人中也有祖先由此迁出的记载,云南通海县有一《王氏家谱》就记载有:“始祖名考伯,原籍南京,世居南京高石坎柳树湾竹子巷。”

南京竹子巷具体在哪里,南京竹子巷现在在哪里(1)

据赵德兴教授研究,“珠屐巷”的地理实体在今南京城南地区,在城建过程中并入许家巷。现在的许家巷位于三山街西南,东起中华路,西至中山南路原铜作坊段,因清同治年间许毅尚书住此而得名。根据《南京古今地名对照》的记载,“珠履巷”就是许家巷西端自四圣堂西铜作坊一段。据传曾有一刘尽忠珠宝商居此而得名。“珠屐巷”古属南京柳树湾地区,是明朝重点移民区。根据南京学者陈济民在《金陵掌故》里的考证,柳树湾地区,位于现在城东南地区,此地区紧靠明朝城墙,宫城禁地,迁徙几乎是必然的,在朱元璋高筑城墙时,云南移民就是从这里迁徙的。青海移民在地点和时间上与云南移民大体相同,大约在洪武十五年前后到了青海。

青海民间广泛流传着一个传说,认为青海汉族是从“南京竹子巷”迁来的。故事的大致情节是:在明朝洪武年间的某个正月十五日,“南京竹子巷”的民众在演出社火时捆扎了一个大脚马猴,有位大臣认为侮辱了马皇后(隐射马皇后脚大而丑,当时的女人以小脚为美),朱元璋便将这些老百姓都发配到了西地。故事有多个版本,在青海民间至少流传了几百年。“竹子巷”是音译,有关的史料和民间家谱中有苎丝巷、珠玑巷、主司巷、珠市巷、朱子巷、珠子巷、竹丝巷、诸市巷、猪市巷、竹紫巷等多个异名。,“南京竹子巷”赐予着许许多多青海人一个祖辈相传的梦。这梦,迷人而飘忽不定,清晰又不可捉摸。它,把许许多多青海人的根紧紧地系在一起。如今居住在青海东部的西宁、大通、乐都、化隆、湟中、湟源、门源、民和、贵德等地的许多汉人都称其祖先来自南京竹子巷、珠玑巷或珠司巷。 至于“珠屐巷”是何时并入许家巷的,目前还没有发现文字记载,但清代工部保留的《明代南京城图》上仍标有“珠履巷”,在民国绘制的城图上就只有许家巷了,由此可以推断,“珠屐巷”并入许家巷是清代以后的事情了。

自南京迁来青海高原的汉族后裔,如今遍及青海东部各县。化隆县加合乡藏滩村陈氏,本籍南京珠玑巷,明洪武年间徙居乐都东关,后因子孙繁衍,一部分迁居湟水南岸岗子沟台子定居。清乾隆中期居于台子的六世祖良复徙巴燕戍,应招定居于西堡界藏滩村以垦殖为业。据传,藏滩一带的土地均为陈氏最初开发为耕地的。现有陈姓人口270余人,分别居于加合、巴燕、甘都、西宁等地。巴燕镇绽麻村莫氏,本籍南京,于明洪武年间徙居西宁临城小寨,到七世祖莫绪成,携妻及子良宽等,于乾隆二十九年(1764年)徙居巴燕戍格城东白土丫壑耕田为业,后发展为两支,今分布于化隆的地滩、绽麻、巴燕、谢家滩等地(化隆县志编委会编《化隆县志》,1994年陕西人民出版社出版)。乐都县峰堆、瞿昙李氏、老鸦谢氏、亲仁赵氏张氏、马营大仓李氏,均系明代自南京迁徙而来的。高店巨氏,祖籍陕西凤翔府峻山县,后迁居南京,明永乐初年(1403年),其祖国方教儒一案被*,家庭恐遭诛连从南京迁居乐都,后裔分居于今高店、城台、雨润以及大通和湟中县(乐都县志编委会编《乐都县志》,1992年陕西人民出版社出版)。

栏目热文

文档排行

本站推荐

Copyright © 2018 - 2021 www.yd16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