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考察广东湛江红树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东部的麻章区湖光镇金牛岛红树林片区时强调,这片红树林是“国宝”,要像爱护眼睛一样守护好。
红树林是生长在热带、亚热带海岸潮间带的木本植物群落总称,因树皮富含单宁酸,割开后呈红色而得名。它既可防风消浪,又能净化海水,还能为鱼虾鸟类提供栖息之所,有“海岸卫士”“海洋绿肺”之称。
湛江市金牛岛红树林(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梁旭 摄
近年来,红树林生态系统正面临全球面积锐减和功能退化问题。2023年4月,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的报告显示,自1996年以来,全球红树林覆盖率下降3.4%,净损失面积达到5245平方公里,44%的红树林相关物种灭绝风险正在增加。
令人欣喜的是,我国近年来持续加强红树林保护和修复,现已成为世界上少数实现红树林面积净增加的国家之一。
“风景这边独好”的背后,是科研人员开展的一场久久为功的探索实践——以科学的方法和技术为支撑,营造适宜的生长环境,因地制宜引种扩种培育,重构红树林生态系统,提升红树林生态价值。
1
树立红树林保护的“中国样板”
“我们最新观测到60多种鸟类和近80种底栖生物,变化非常明显!”在福建厦门环东海域下潭尾红树林公园,厦门大学环境与生态学院副教授杨盛昌兴奋地告诉记者。
落霞与群鸟齐飞,白鹭与海浪齐鸣。十几年前,这里曾是遍布废旧养殖设施和建筑废弃物的滩涂,如今已成为红树林生态修复的“中国样板”。这里种植着经过人工培育的秋茄、桐花树等8个品种,面积达85公顷,海洋生物物种数和个体数较之以前成倍增长。
厦门下潭尾红树林公园航拍图。
生物学意义上的红树林湿地,是一个完整的生态循环系统。它涵养着红树植物、伴生植物和水体浮游植物,以及鱼类、鸟类、昆虫、底栖动物和浮游动物,可谓海陆生物赖以生存的家园。当海洋灾害来临,它又能为沿岸居民遮挡风浪。
据统计,全球共有约80种红树植物,其中我国有27种,主要分布在南北回归线之间的温暖区域。
站上观景台,从空中俯瞰下潭尾红树林公园,一组由红树林勾勒出的爱心和五星图案在碧波荡漾的海面上延展开来。这是厦门大学环境与生态学院教授卢昌义团队设计培育的地标景观,生动体现出红树林品种的多样性。
厦门下潭尾红树林公园航拍图。
“不同种类红树植物的生长速度、外观颜色不一样。利用这些差异,穿插种植,就勾勒出了眼前的图案。”卢昌义向记者介绍,他将这幅以红树林绘制的作品,命名为“我爱中国”。
今年78岁的红树林专家卢昌义,是“中国红树林之父”林鹏的首位研究生。1980年,他跟随导师林鹏参与到我国红树林生存状况调研中。
彼时,国内鲜见对红树林的研究,国际主流学术期刊对中国红树林的记载几乎是空白。有外国学者甚至宣称:“中国的红树林已经消失。”林鹏带领团队开展长达10余年的田野调查和定点跟踪,足迹遍布沿海,让中国红树林研究从此站上世界舞台。
2022年的调查数据显示,我国现有红树林面积增长至43.8万亩,在海南、广东、广西、福建、浙江均有分布,较本世纪初增加了约10.8万亩。
2
科学引种助力“南红北移”
“早年间,我们调研发现,厦门、漳州一带存活的红树植物品种很单一。海岸线土壤品类多样、生存环境复杂,只有提高生物多样性,红树林群落才能更加稳定。”卢昌义说。
有没有办法,把南部优良的红树品种,引到纬度更高的福建沿海?
1987年,在林鹏带领下,卢昌义、杨盛昌等人开始尝试把海南的红树品种引至福建九龙江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