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份开始是什么季节,一二三月是什么季节

首页 > 旅游 > 作者:YD1662024-02-02 23:54:27

转眼之间,2023年划上句号,2024已经开启。农历也已进入腊月,一个新的农历年即将开始。这段时间生小孩的也有个疑问?元旦之后,过年之前这段时间生的孩子属什么?哪天是转换生肖的依据?

对于这个问题,网上七嘴八舌,莫衷一是。有人认为应该按照过年来计算,有人认为应该按照24节气的立春来计算。更有甚者,主张以公历的元旦来计算(极少数)。主张以公历的元旦来计算的,在这里直接踢掉,因为没有任何讨论的价值。认为应该按照过年或24节气的立春来切换的,只会说“春为一岁首”或是“一夜分两年”,或是只会翻万年历看写的属什么,或是搬出所谓的“国家标准”按“国家标准”来说话。总的来说都说不到点子上。下面来讨论一下,生肖究竟应该是以大年初一还是24节气的立春来切换。

先讲一下农历年的定义:一个农历年,由12个或13个农历月构成。每个农历月,是月球绕地球公转一周的时长,大概是29天多一点。每个月开始的标志,是朔日(完全观测不到月亮的一天),这一天定为初一。由于月球绕地球公转一周的时长大概是29天多一点,有零有整。一天按24小时来算,所以农历的月有大小月之分,大月30天,小月29天。但是必须保证朔日是初一。望日(满月)的日子不能保证在农历十五,因此才有“十五的月亮十六圆”之说。而标准意义上的“年”,指的是一个太阳年的长度,即地球绕太阳公转一周的时长,大约365天零几个小时。农历的12个月加起来长度是354或355天,与一个太阳年的时长差了大概11天。为了平衡这个时间差,人为设置了闰月,在19个农历年中插入7个闰月,时长基本上与19个太阳年等长。所以说农历是一种阴阳合历,既考虑月地关系,又考虑日地关系。这和伊斯兰教用的纯阴历有很大区别。伊斯兰教的阴历,也是以月球绕地球公转一周为一个月,朔日为每月第一天,每年设12个月。只考虑月地关系,不考虑日地关系。所以过一过日子,过年就跑到夏天去了。在这不加多述。

再讲一下公历(西历)年的定义:公历年以地球绕太阳公转一周为时长,每年设12个月。由于地球绕太阳一周的时长为365天零几个小时,只能定365天或366年为一年。以耶稣诞生的年份为公元1年。以圣诞之后的第八天作为一年的开始。每个月的月长设置得比较随心情,定30天也行,31天也可,28天也能过。公元前46年,凯撒大帝重新编制历法规定单数月均取为大月,双数月均为小月,但是,凯撒大帝死后,他的继任者奥古斯都(屋大维)皇帝却因为自己的生日是在8月,便从2月中再抽出一天加在8月上,使8月也成为大月,即31天,享有与7月一样的待遇(7月是凯撒的生日所在月)。为了协调,又不得不同时把8月以后的大、 小月全都反了过来,于是9月、11月变成了30天,而10月、12月则变成了31天。所以说,西历的一年时长,是基于科学的,基本等同于一个回归年。但是一年的开始、结束、月份划分是完全因宗教、政治而决定的,不依据科学因素。

最后,我们再讲一下干支年的定义:中国古代采取天干地支作为计算年,月,日,时的方法,就是把十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十二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中每一个天干和地支按照一定的顺序而不重复地搭配起来,用来作为纪年,纪月,纪日,纪时的代号。把“天干”中的一个字摆在前面,后面配上“地支”中的一个字,这样就构成一对干支。60个干支循环一次。一个干支年,是地球绕太阳一周的时间,和一个太阳年等长,即365天零几个小时。按转一周360度,均匀分成12份,每运行30度的时间,就是一个月。这个每30度的刻度,用12个节来表示,即立春、惊蛰、清明、立夏、芒种、小暑、立秋、白露、寒露、立冬、大雪、小寒。(24节气中单数为节、双数为气)运行满12个月,转360度就是一个干支年的时长,即365天零几个小时。干支年的一个月,是地球绕太阳公转30度的时长。因为地球公转轨迹是个椭圆,冬季轨迹短,夏季轨迹长,因此夏天时的两个节气间的时长比冬季时两个节气间的时长相对要长。(这也是闰月往往出现在夏季的原因)。随着地球公转,古人观测北斗七星的勺柄指向,每天都在发生变化,像钟的表针一样也是指向不同的方位。(起初是观测斗转,从约300年前开始观测太阳黄经,从学术角度讲,观测太阳黄经更为精确,但本质都是由地球公转而产生)假想天空是个表盘,北机星就是指针的中轴,北斗七星的勺柄就是指针。12个地支“子丑寅卯……”排列一圈,相当于表上的数字。当太阳到达黄经315°时,观测北斗七星的勺柄指向东北“寅”位的这个瞬时,就是立春节气。一个干支年的第一个月(正月)开始了,因此叫正月建寅(为什么是勺柄指到寅位做第一个月,而不是子位、丑位,下面另讲)。经历大约30天后,随着地球公转,观测勺柄转了30度后,勺

柄指到假想的卯位时,就是惊蛰节气,代表二月开始……依次类推,360度转完,12个月结束,斗柄重新指回寅位,一个干支年结束,新的一年开始。(这里的正二三月指的是顺序,不等于农历的正月二月。)因此,一个完整的干支年,以24节气为刻度划分为12个月,每月月初为节、月中为气。因为是以地球绕太阳公转而划定节气,与月球绕地球公转无关。故干支月不论到没到农历初一,到交节即切换月份。明代的《金瓶梅词话》第二十九回:神仙道:“请先观贵造,然后观相尊容。 ”西门庆便说与八字:“属虎的,二十九岁了,七月二十八日子时生。”这神仙暗暗掐指寻纹,良久说道:“官人贵造:戊寅年,辛酉月,壬午日,丙子时。七月二十三白露,已交八月算命”,很明白地说了,月干支,以交节切换。

由此可见,虽然中国一直使用农历和干支历,但是这是两条轨道上跑的车,一个以观测月地关系而生成,一个以观测日地关系而生成。农历绝不等于干支历。年号也各不相同。在《水浒传》中,卢俊义算命,报的生日时辰是“生于甲子年乙丑月丙寅日丁卯时(虚构的不存在的日子)”或者他也可以报“生于大宋宣和某年某月某日某时”。在这里,“甲子年”是干支年的年号,“宣和某年”是农历年的年号,二者不能混为一谈。凡是批八字、算命等,必须转化为干支才能进行推算。如现在春节晚会零年报时后:说“迎来了癸卯年的正月初一”,这句话本身就是个病句。究其原因,还是因为公历的使用的结果。

那以月相为建立基础的农历和以地球绕太阳公转为基础、24节气为划分的干支历,中间一点关系也没有吗?非也。两者一起用了千百年怎么可能一点关系没有,不仅有,而且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早在二千五百多年前的春秋时代,中国就已经用土圭观测太阳,测定出了冬至,它是二十四节气中最早制订出的一个。冬至这天,太阳运行至黄经270°(冬至点),太阳直射地面的位置到达一年的最南端,太阳几乎直射南回归线(又称为冬至线),阳光对北半球最为倾斜。冬至日是北半球各地一年中白昼最短的一天,并且越往北白昼越短。冬至也是全年正午太阳高度最低的一天。据记载,周公选取的是经土圭法测得的一年中“日影”最长的一天,为新的一年开始的日子。以冬至为岁首过新年,直到汉武帝采用夏历后,才重新回到夏朝的正月上,冬至所在的月叫冬月,按古人关于月份与十二地支的对应,此月排在首位,月建为子。这个月有重要的节气“冬至”,按照历法规定,冬至节气,必须在农历冬月。冬至是阴极阳生的转折点。夏朝以正月为第一个月,商朝取代夏朝后,就改夏朝的十二月为正月;周朝取代商朝后,又改了夏朝的十一月为正月。把冬月当做岁首(即一年的开始),汉代以后,才使用以“寅月”为岁首的夏历。

农历年中,一个朔望月长度是29.5306日。为保证每月的头一天(初一)必须是朔日,就使得大小月的安排不固定,而需要通过严格的观测和计算来确定。中国的农历规定大月30天,小月29天,一年12个月共354天或355天,比一个回归年的天数少11天左右,3年下来,就少了一个多月。这样就会导致时序和天时的错乱。为了使阴历与回归年保持平衡,便采用增加“闰月”的办法。现行农历置闰方法是“十九年七闰”,亦即是每隔2年到3年,就必须增加1个月,因而,当农历出现一年13个月的时候,被重复的月份就称为闰月。而如何判断一年是12个月或13个月呢?我国农历规定冬至所在月份必须是十一(冬)月;在两个冬至之间,如果除去各自冬至所在月以外只有11个整月,那么在这段时间(两个冬至之间)内不需要安排闰月;如果有12个整月,则需要在这段时间(两个冬至之间)内设置闰月。

每个太阳年(干支年)有24个节气,分节气和中气。月初为节气,月中为中气,比如立春为正月节气,雨水为正月中气。由于在两个节气的长度平均是30.5日,而农历每月只有29.5日,相差1天,使二十四节气在农历中的日期是逐月推迟的,于是有的农历月份,中气落在月末,下个月就没有中气。一般每过两年多就有一个没有中气的月,每一个普通的农历月都必须要有一个节气和一个中气,所以凡是只有节气而没有中气的月份就作为“闰月”。跟在哪个月后边,就叫闰几月。

地球的公转轨道是一个椭圆。冬至时,地球离太阳最近,夏至时,地球离太阳最远。地球在远日点时,由于引力小运动慢,两个中气间的时间间隔就长,最长达到31.45日,因此不含中气的可能多,闰月出现的机会就多。反之,在近日点附近时由于太阳对地球引力大,地球运动快,两个中气间的间隔就短,最短的只有29天多,因此不含中气的机会就少,闰月出现的机会也就少了。从几何角度说,以太阳为圆心,把360度分成12份,切分地球公转轨道,冬至时地球离太阳近,半径小,弧长就小,时间短;夏至时地球离太阳远,半径大,弧长就大,时间也长。所以闰月往往出现在闰四、五、六月。闰二、三、七、八月相对较少。闰九、十月特别少,闰冬、腊、正月更是千载难逢。顺便说一句,公元2033年将迎来一次千载难逢的闰冬月。

辛亥革命前,我国官方纪年一直使用农历纪年,每年的名称有一个相应的年号,如:万历八年、康熙四年等,对应的月、日均为农历。辛亥革命后建立民国,官方引用西历。宣统四年的正月初一变成了1912年2月18日。可老百姓不管是过生日、结婚等都只认农历。只能两个历一起用。可是有皇上时用农历年,这年应该叫宣统四年。现在是民国了,用了公历,农历的月日也对不上啊!农历的年号给弄没了(1912是公历年号,不是农历年号)。实际上农历可以按黄帝纪元来算,按黄帝纪元当年是黄帝纪元4609年。但是政府不同意,可是农历年总得有个名吧?得,直接整个现成的,把干支年的年号拉来当成农历年号了。以讹传讹,到今天就有了不伦不类的“癸卯年正月初一”,或是“2023年正月初一”。虽然说出来大伙都知道指哪一天,但是这个表达方式却是严重的不合逻辑。三人成虎,久而久之,就有人理所应当地认为:农历年就是干支年。实际上干支年是60年一个轮回,周而复始。说历史上的一个事,发生在“癸卯年正月初一”,您上哪找去?这是哪天?

谈了这么多干支历的定义,翻回头再说说属相。十二生肖是十二地支的形象化代表,即子(鼠)、丑(牛)、寅(虎)、卯(兔)、辰(龙)、巳(蛇)、午(马)、未(羊)、申(猴)、酉(鸡)、戌(狗)、亥(猪)。大概是因为地支的12个字晦涩难懂,先民用12种动物替代。另有说法,是十二地支对应的图腾,在此不加研究。总而言之,凡讲属相,必脱胎于地支。属相是建立在地支的基础上,没有地支,属相无从谈起。

说到这里,您大概看明白了,属相的本质是因干支年而来,因当年地支而决定属相。一年的干支,因地球公转。到立春节气时发生转换。故此,属相的切换,应以年干支切换为标志。即立春日转换干支,迎来新的干支年。

看完了上边这些话,有很大一部分人会跳出来指责我是错的。有人翻着手机万年历,指着2024年2月4日(腊月廿五)-2月9日(腊月三十)这段日子标的干支,说:“这上面明明写的是癸卯年丙寅月”。这癸卯年不是兔年吗?还有人搬出我国2017年定的所谓“国家标准”,上边写着“生肖变更是以农历正月初一,也就是春节为标准。”以此为据,驳斥我的说法错误。还有人说:我们世世代代都是以正月初一过年,按你的说法,岂不是要在立春过年吗?荒唐至极!针对以上说法,下面我们来一一分析。

先说所谓的手机万年历吧。现在智能手机使用方便,人手一两个,各种软件五花八门。光是手机万年历就不下几十种。笔者也看了很多万年历,以2024年2月4日(腊月廿五)-2月9日(腊月三十)这段时间为例,下边的干支历法标的基本有两种。一种是笔者所认为的应为“甲辰年丙寅月”,即过了立春算龙年,在此不必多说。另一种就是某些人作为尚方宝剑的标着“癸卯年丙寅月”。以癸卯年为据,认为应属兔年。以万年历为据的这类人,应该是对干支历仅了解皮毛,甚至一窍不通,只知道“癸”是兔,却不知干支历的相关历法知识。干支历的年月关系,有一套排列顺序,因每年第一个月为寅月,故称为“五虎遁”。简单来说有个口诀:“甲己之年丙作首, 乙庚之岁戊为头。 丙辛之年寻庚起, 丁壬壬寅顺水流。 若问戊癸起何处? 正月还从甲上求。”具体解释如下:在每一年十二个月中,每一个月的十二地支是确定不会改变的。正月建寅、二月卯、三月辰、四月巳、五月午、六月未、七月申、八月酉、九月戌、十月亥、十一月子、十二月丑。当逢年干是甲或己的年份,正月的干支为丙寅,简称丙寅月,其余月份依天干顺序而排(下同)。逢年干是乙或庚的年份,正月为戊寅月;逢年干是丙或辛的年份,正月的月干为庚;逢年干是丁或壬的年份,正月的月干为壬;逢年干是戊或癸的年份,正月的月干为甲。因此,“丙寅月”只能出现在年干为“甲”或“己”的年份。“癸卯年”的寅月只能是“甲寅月”。“癸卯年丙寅月”是个根本不存在的年月,如同公历出现“2月30日”一样可笑。再者,放下天干姑且不论,“寅月”指一个干支年的第一个月份。上一个干支年已经结束,月份已经变更为一年的首个月,而年干支未发生变化,即属相未变。犹如现在已经是公历1月,而日历上还标着“2023”。岂不荒唐?《红楼梦》九十五回中写元春去世,专门提到:“是年甲寅年十二月十八日立春,元妃薨日是十二月十九日,已交卯年寅月”。清清楚楚地写着:立春日变换年月干支。

另外还有一种万年历,拿2024年2月为例,立春后,春节前的这段时间,标的也是甲辰年丙寅月,本来没什么毛病,偏偏后边又加了俩字:兔年。显然是受所谓的国家标准影响,生肖按过年为界。甲辰年生的人,却是属兔。诸葛亮和孔明,是两个人。

接下来谈谈所谓的国家标准。2017年,国家标准《农历的编算和颁行》(GB/T 33661-2017)颁布,并宣称具有如下意义:“国家标准《农历的编算和颁行》(GB/T 33661-2017)的制定将农历的编算和颁行纳入了国家标准化管理体系,填补了农历历法规范的空白,维护了中国历法应有的严肃性和统一性,体现了依法治国的时代发展精神……”云云。其中专门提到:“生肖的界定以农历正月初一为准”。国家所做的这个规定,基于一段历史插曲。辛亥革命之前,中国不用公历。每年的正月初一过年,谓之“元旦”。立春交节,谓之“春节”。过年的风俗习惯我们都知道:贴对联、放鞭炮等等。立春的习惯:有打春牛、吃春饼、咬春等等。后来民国建立,引入公历,以公历纪年。遂把元旦这个名,冠在了公历1月1日头上。并让老百姓以公历为准过年。但老百姓不买账,“你过你的年,我过我的年”。还是以农历正月初一为准。但是现在的正月初一不能叫“元旦”了,政府没法,直接把属于立春的节日名词“春节”,冠在了正月初一的头上。而立春不能再叫“春节”了,只能叫立春。于是立春从一个节日,变成了一个普通的节气。其实说来说去您也大概看明白了,日子还是那个日子,就是换了个名。名是人起的,某一天叫什么名什么节,政府说了算,可是地球的公转,政府说了能算吗?犹如王家的儿子被李家收养,虽然改姓了李,但身上流的依然是王家的血,本质是不变的。通过前文我们知道,属相的划分,是因地球公转分成24份而定出节气,因节气转换而转换属相,属相的转换是干支历,和农历无关。就像是一个是火车一个是汽车,各走各的道,虽然平行,但是不相交。汽车的牌照挂在火车身上,火车能上在公路上跑吗?王家的儿子改姓了李,现在老李有病,医生说:“按照规定,应该抽你儿子的血给你输”,这事可行吗?春节这个名从干支年挪到农历年去,国家强行规定以农历过年来转换生肖。难道节气也跟着挪到农历的初一去一起变换了吗?

最后,有人说:我们从来都是正月初一过年,按你的说法,立春是一年的第一天。难道我们以后得在立春过年了吗?这里涉及到一个偷换概念的问题。严格而讲,干支年叫岁。古人有观天象星宿以定时间的习俗,岁星是人们用来计时的星。岁星即木星,它运行一周天约要十二年,一周天为十二分,木星每经过一分就可以计作一年。因此地支纪年也就是十二年一个轮回。说某人今年到了本历年,叫“犯太岁”,即指此意。兰亭序的第一句:“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意思就是这一年农历纪年是永和九年。所在大致的干支年是癸丑。所以说,过年,到了正月初一,该过过你的,以前如此,以后也是如此。我们过年,过的是农历年,不是过干支年。只是属相由干支年衍生而出,不是以农历年为计算依据。虽然一个属相的绝大部分时间是在一个农历年里,但不代表这个农历年的从头到尾都是一个属相。拿现在所处这个农历年(黄帝纪元4720年)来说,今年正月十四日、腊月廿五日两次立春。所以正月初一到正月十四日出生的人,生肖是虎(具体还得以立春当日时刻划分,下同)。正月十四到腊月廿五出生的人,生肖是兔。腊月廿五到腊月三十出生的人,生肖是龙。之所以说“现在所处这个农历年”是因为农历年没有年号,黄帝纪元政府和砖家不承认。从学术严谨的角度来说,只能这么说。当然您平常也可以说是2023年或兔年,因为一年的绝大部分时间和农历年重合,让人能听明白就行,只是到了具体的甄别时,须严格划分。

栏目热文

文档排行

本站推荐

Copyright © 2018 - 2021 www.yd16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