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苏州相关的历史典故,苏州的历史故事和传说简短

首页 > 旅游 > 作者:YD1662024-02-03 14:38:43

与苏州相关的历史典故,苏州的历史故事和传说简短(1)

中国有四大传说,《牛郎织女》、《孟姜女》、《白蛇传》、《梁山伯与祝英台》家喻户晓。这四大传说每一个都与苏州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

《牛郎织女》宋代这一故事就在苏州落地生根

与苏州相关的历史典故,苏州的历史故事和传说简短(2)

传说早在宋代《牛郎织女》这一故事就在苏州落地生根了,南宋《中吴纪闻》就记载了一则关于“黄姑织女”的故事。

故事是这样说的,“昆山县东三十里,地名黄姑。古老相传云尝有织女、牵牛星降于此地。”这里的“黄姑”,指的就是旧时昆山太仓交界处的黄姑塘村,也就是现在太仓的胜泾村。而根据记载,宋代的时候这里就有了织女庙。

此外在《吴郡志》中,关于《牛郎织女》的传说还有这样的记载,“旧列牛、女二像,后去牵牛,独祠织女。”牛郎是凡人,织女是天上的神仙,于是村民们就“去牵牛,独祠织女”。几百年来,胜泾村一带的村民,每一年的七月七日都会有“七夕”庙会的活动。

牛郎织女的传说降生太仓,这与太仓是江南鱼米之乡、产棉区的地理位置分不开,这也与当地妇女望穿秋水般希望丈夫捕鱼归来的心情、织女渴望与佳人团聚的心情有天然吻合,这也是太仓现在保留“七巧会”等风俗的最好诠释。

《孟姜女》发生在苏州地区的故事有许多

与苏州相关的历史典故,苏州的历史故事和传说简短(3)

大约在明清之际,江南地区就出现了诸多关于孟姜女故事的曲本,经过逐渐的修改,融入了诸多江南元素,更加突出了江南地区的特色。

首先孟姜女是松江府富户孟德隆的独生女;范喜良出生于苏州,是苏州府富户万员外的儿子。新婚不到三天,范喜良就被公差抓去筑长城。孟姜女苦苦地等待丈夫范喜良归来,但一点消息也没有。想起丈夫远在北方筑长城,一定十分寒冷,就亲手缝制了寒衣,从苏州到长城去寻找丈夫范喜良。另外还传说在昆山合兴村旧有一座孟姜桥,传说孟姜女北上寻夫,途经此地,遇到大河拦阻,孟姜女伤心哭泣,昏倒河边,幸遇一位好心农妇带领儿子扛了几十根毛竹,搭了一座简易竹桥,扶孟姜女过桥上路。

并且孟姜女过浒墅关受辱逼唱小调,更是各种孟姜女唱本的重要唱段。大家很熟悉的“正月里来是新春,红梅花开映红灯。别人家夫妻团圆叙,孟姜女丈夫造长城。”这里用十二月花名唱出了孟姜女思夫、哭夫、寻夫的悲情,使孟姜女变成了一个土生土长的江南女子。开篇凄切委婉的曲调,主人公悲惨的身世,使人们感心伤怀。

《白蛇传》乾、嘉年间 诸多苏州情节

与苏州相关的历史典故,苏州的历史故事和传说简短(4)

《白蛇传》似乎是与苏州结缘最深的一个。得益于苏州评弹,《白蛇传》在江南城乡尽人皆知。并且在乾隆、嘉庆年间,苏州的评弹艺人还根据冯梦龙的小说,创作出了关于《白蛇传》的评弹词汇。在这些弹词中,许仙、白娘子在苏州的活动情节比比皆是,并且这些故事逐渐演化在后代中也越来越丰满。

早在二、三十年代,苏州有位梦花馆主就编写了一部几十万字的白话小说《白蛇传前后集》,这本书中从第九回许仙发配苏州到二十九回,都是叙述了在苏州的活动情况。其中还穿*其他传说所没有的“小青去昆山迷恋顾鼎臣公子”的传奇。

现在苏州的专诸巷23号,门头上的“保和堂”三个金黄的字格外引人瞩目。不过现在这里也再也不是保和堂,而是传统的苏式民居,这里的招牌上刻着:“许仙白娘子古居”、“白蛇传演视基地”。

《梁祝》两篇评弹唱词与苏州结缘

与苏州相关的历史典故,苏州的历史故事和传说简短(5)

《梁祝》似乎结缘最多的是杭州,似乎与苏州没有什么关系。不过在《梁祝故事说唱集》里,就收有两篇说唱本与苏州结缘。

一篇是清末《柳荫记》,在开场白之后就提到:“江南有个苏州郡,白沙冈上有一人,祝万就是他名姓”,然后在祝英台女扮男装,带了书僮游学上路,在柳荫下歇息时,遇上也去求学的梁山伯,说:“小弟家住苏州府,小小地名卧龙岗。”两人同去求学的地点,不是杭州,是尼山。

另一篇是清乾隆年间的《新编东调大双蝴蝶》。书中利用梁、祝从浙江家乡去山东孔府求学途经苏州,使梁、祝在苏州留下了印迹。船家道:“这里是吴国平江府,相公阿要上岸消遣解闷?”书僮忙说:“我要搭相公进城白相。”祝英台在山东读了一阵书后,因母亲有病回乡探亲,乘船回归,途经苏州。弹词又穿*祝英台在胥江救起因反抗封建包办婚姻而投河的苏州女子周庆云。

历代文人不断充实四大传说与苏州融合

与苏州相关的历史典故,苏州的历史故事和传说简短(6)

这四大传说,经过历代文人的不断充实,传播和加工,大致在唐代前后,就已经定型。由于民间传说的流动性、变异性和群创性,苏州则把四大传说努力本地化,文人们把原先带有的北方人事背景淡化,置换成苏州本地特色、风土人情,甚至把其中主角如牛郎、孟姜女、万喜良、许仙、祝英台都改成了苏州籍人士,故事的情节也往往在苏州肇始、演绎和完成。

也正是因为这样的“拿来”,吴文化才有了它的包容性,也体现了苏州民间文艺人士善于吸收各种优秀文化的素养。

*素材来自新浪旅游、360图书馆、新华社、壹点苏州等,如有侵权请告知删除,看见苏州整理编辑,转载请注明出处。

栏目热文

文档排行

本站推荐

Copyright © 2018 - 2021 www.yd16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