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冬季梵净山。
但国家力量的控制基本局限在苗疆走廊及其沿线地区,来自“苗蛮”的不稳定因素依旧存在。中央王朝一方面强化对贵州苗疆的军事统治;另一方面在梵净山以东的“生苗”地区修建起“南方长城”。除此之外,中央王朝的另一大举措是加强对苗疆地区的佛教传播。
3
苗疆走廊上的皇家寺院
▲ 梵净山金顶。摄影/吴东俊
佛教在梵净山地区的流传有一个相当长的历史过程。位于梵净山西麓思邛县境内的西岩寺,据《清一统志》载:“在城西五里甲山寨下,宋时古刹。”说明梵净山佛教至少在宋朝时已经正式传入并兴起。但梵净山真正开始大规模的佛教寺庙建设则在贵州建省之后,具体来说为万历初年。
据梵净山金顶《院道》摩岩(即刻石)、《剪刀峡》摩岩等记载,万历元年(1573年)至万历二十七年(1599年),贵州的各任地方官,主持修复了从山麓直达金顶的寺庙和道路,如天马寺、金顶古茶殿、释迦殿、弥勒殿等,也吸引了大批僧众朝拜隐居。贵州巡抚郭之章在其《黔记》(1608年)中写道,“贵州山以梵净山为第一,可比天台”,足见当时梵净山的地位。
▲ 冬季梵净山。
但中央政权在贵州的统治并没有就此安定下来。万历二十八年(1600年),播州(今遵义一带)宣慰使杨应龙举兵反抗,发动了明代最大规模的土司叛乱。明王朝派八路大军征讨进剿,杨应龙残余部队退守梵净山,其间寺庙遭到大肆破坏。
万历四十六年(1618年),明王朝在梵净山开始了史无前例的大规模重建活动,并命北京户部郎中李芝彦撰《敕赐梵净山重建金顶序》,序中称梵净山为“古佛道场”,誉之为“天下众名岳之宗”。同时,明神宗降旨重建梵净山金顶,命妙玄为钦命僧,各级官员亲自前往督查,重建五寺、一洞、六殿。
▲ 梵净山景区大门。
其中,老金顶古茶殿被敕封为“敕赐圣旨承恩寺”,又称“金顶正殿”,寺内供奉皇帝牌位;释迦殿、九皇殿等分布于正殿左右,世称“脚庵”;扼四方朝山主路的天庆寺、朝天寺、天林寺、天池寺被称为“四大丛林”。此次敕建,奠定了梵净山与其他四大佛教名山齐名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