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分析如下:
颐和园位于北京西北郊,主要由万寿山和昆明湖组成。颐和园集传统造园艺术之大成,万寿山、昆明湖构成其基本框架,占地2.97平方千米,水面约占四分之三,园中有点景建筑物百余座、大小院落20余处,3000余间古建筑,面积7万多平方米,古树名木1600株。其中佛香阁、长廊、石舫、苏州街、十七孔桥、谐趣园、大戏台等都成为家喻户晓的代表性建筑。颐和园,集历代皇家园林之大成,荟萃南北私家园林之精华,是中国现存最完整,规模最大的皇家园林。其博采各地造园手法,既有北方山川的雄浑宏阔,又有江南水乡的清丽婉约,并蓄帝王宫室堂皇和民间宅居的巧别致,成为中国最著名的古典园林,为中国四大名园之一,被誉为皇家园林博物馆。
布局特点:
1.效法自然的布局。
园林整体的景色以自然山水为主并顺其自然,以曲为美。
湖山结合,是颐和园的一大特点。高达五十八米的万寿山位于广阔的昆明湖北岸,好像一座翠屏立于北面。清澈的湖水好像一面镜子,把万寿山映衬得分外秀丽。湖山景色密切结合成为一个整体。充分利用湖山相连的优越自然条件,适地布置园林建筑和风景点。如抱山环湖的长廊和石栏,把湖和山明显地分清而又紧密的连接在一起。伸入湖中的知春亭,临湖映水的什景花窗,建造在湖边山麓的石舫等等,都巧妙的把湖山结合在了一起。
2.对比鲜明的布局
颐和园园林布局的一大特点即鲜明对比的手法。在颐和园中不仅可以看到有建筑壮丽、金碧辉煌的前山,还可以看到建筑荫蔽、风景幽静的后山;不仅可以俯览浩荡的昆明湖,还可以漫步的苏州河(后湖);还有建筑密集的东宫门和景物旷野的西堤和堤西区。处处阴阳转换,时时矛盾开展,使游人心情随着抑扬顿挫。
3.园中有园的手法
“借景”的造园技法在颐和园的设计中得到了充分的运用。设计时不仅考虑到园里建筑和风景点互相配合借用,而且把四周的自然环境、附近的园林以及其它建筑物,也一并考虑在内。比如谐趣园就是在颐和园万寿山东麓的一处地势较低、聚水成池的地方经过能工巧匠合理布置构成。
4.建筑为主的组景
“集景模写”在颐和园中的景色里有很大的应用,可以说是汇集各地有名建筑和胜景而成。但并不是一味的模仿,如谐趣园和无锡惠山园神同形异,涵虚堂、精明楼也和黄鹤楼、岳阳楼不完全一样。园中的建筑多雍容华贵,金碧辉煌,具有浓郁的宫廷色彩以及沉重的皇权色彩。主要以殿堂为主,亭台楼阁为辅,宗教建筑也占有很大一部分。建筑布局上以规则中轴线对称为主。
5.因地制宜的处理
颐和园园林布局的第一个特点就是以水取胜。因地制宜,适地取景,适地造景。
6.独具壮观的总体规划,饱含恢弘富丽气势,又充满自然之趣。同时要体现皇权的至高无上,表现以皇权为核心的等级观念,采取严格的中轴贯通,左右对称的布局方式,中轴线上的建筑高大华丽,轴线两侧的建筑相对低小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