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古队按照摸金校尉的寻龙诀开始勘探这片土地。他们发现这里的地理环境独特,四面环抱、中间有水的地形仿佛一把龙椅。这种地形在风水学中被认为是极为吉祥的,仿佛预示着这里曾经有过王侯将相的存在。在这片神秘的土地上,考古队发现了许多珍贵的文物和历史遗迹。这些发现不仅证明了兰若寺的存在,还为我们揭示了宁采臣和小倩背后的历史故事。
在风水学的视角中,环抱之地是龙脉的归宿,是龙穴所在的神圣之所。当考古队踏足湖边,一座石碑映入眼帘,上面刻着“兰若寺水库”四个大字。难道这里就是那传说中的寺庙?
环顾四周,却并未发现寺庙的踪迹。考古队向当地的农民询问,得知在建造水库之前,确实存在一座名为兰若寺的寺庙,可惜被水库淹没在了水底。
聊斋志异中提到 “宁采臣适赴金华,至北郭,解装兰若”,这句话似乎在指引着什么。从地图上看,兰若寺确实位于金华的北边。同时,书中宁采臣去找小倩尸骨这段还提及“遂出寺北,见荒坟累累,果有白杨,乌巢其巅”,意思是小倩的尸骨正是在兰若寺北面的杨树屋巢里被找到的。
考古队进一步探索,发现兰若寺西北至北边的山脉,竟是一片乱葬岗,墓碑林立,年代久远。考古队向当地人询问这座山的名字,得知它自古便被称为皇坟山。皇坟山难道是皇家墓地?带着疑问,考古队开始在水库周边展开挖掘。
经过一番努力,他们终于找到了传说中的兰若寺大墓。在兰若寺旁边,有一个占地面积达1.2万平米的巨大陵墓,陵墓中雕刻精美,甚至还发现了雀楼的残骸。雀楼是皇帝大门外的高台,一般只有帝王宫殿才会有雀楼。岳飞在《满江红》中也曾提及,雀楼代表着帝王的权威和尊贵。
根据考古学家们发掘出的石刻来看,这里其实是南宋的皇家陵园。在同一座山的一侧,距离兰若寺仅6公里之处,便是著名的宋六陵,那里埋葬了南宋的六位帝王。因此,兰若寺周边的这一大片山脉,无疑是南宋皇家的重要陵寝所在地。
考古队在兰若寺附近的墓地进行勘探时,发现了一个令人震惊的现象。断壁残垣间,墓穴被肆意破坏,尸骨散落四周,仿佛经历了一场浩劫。盗墓行为固然猖獗,但眼前的一切却远超过盗墓所能造成的破坏。此情此景,不禁让人联想到聊斋志异中宁采臣夜过兰若寺的诡异景象。
难道传说中的兰若寺真的存在?
宁采臣收集小倩的尸骨,逃离妖怪老王的追*,这一切难道都是真实的?
故事,还要从南宋灭亡的那一刻说起。
祥兴二年,即公元1279年,南宋面临着蒙古大军的铁蹄。陆秀夫等大臣,带着年仅8岁的末代皇帝赵炳,以及数十万军民,乘坐千艘海舰,退守海上。然而,当蒙古大军追至,他们被围得水泄不通。在海上漂泊了十多天,断水断粮,许多人只能以海水解渴,全身浮肿。蒙古军队趁势发动猛攻,南宋军舰纷纷被击沉。火光冲天,*声震天,大势已去。陆秀夫对着赵炳跪地三拜,悲痛地说: “国士至此,陛下当为国死。”年仅8岁的赵炳没有哭泣,只是默默地点了点头。陆秀夫背起赵炳,纵身跳入大海。
“皇上投海啦!”消息迅速传遍千艘战舰,官兵大臣们纷纷嚎啕大哭。在火光映照下,这哭声显得尤为凄惨。南宋军民悲痛欲绝,纷纷跳海殉国,与赵炳共赴黄泉。据宋史记载,七日之后,海上浮尸以十万计,数十万人宁死不降,投海自尽。这一幕幕惊心动魄的画面,仿佛成为了南宋最后的挽歌。
穿越千年的尘埃,中华历史的长卷在南宋的篇章上缓缓合上,留下的只是那淡淡的遗憾和无尽的遐想。每当提及那段岁月,崖山之战的烽火与硝烟便浮现眼前,仿佛历史的波涛又在此刻翻涌。想了解崖山之战的朋友,可以去看日本作家田中芳树的著作《海啸》。在这本书中,田中芳树将崖山之战的惨烈与悲壮展现得淋漓尽致。
在南宋灭亡之后,为了消灭南宋居民的最后一丝士气,蒙古黄金家族的忽必烈,任命藏传佛教的喇嘛杨琏真迦为江南释教都总统,掌管江南佛教事务。杨琏真迦这里用得是外文音译。杨琏真迦因为掌管佛教,同时也受到忽必烈的授意,于是就以调解纠纷之由,派人封锁了兰若寺北面皇坟山的南宋皇陵,准备对皇陵动手掘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