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韧雾
苏州最早的私园可以远溯至公元4世纪的东晋顾辟疆园,闻名遐迩,也是江南第一座有名的私家园林。六朝时江南已为全国富庶之区,大运河开通后,苏州经济日渐繁荣,人口逐年增加,当过苏州刺史的白居易曾写道:“人稠过扬州,坊闹半长安。”宋朝时,苏州造园活动风行一时。此时的苏州作为重要的手工业产地与商业消费城市,堪称衣食住行的天堂,文人名士与达官贵人都钟情在此地营建安乐窝,苏州成为私家花园的荟萃之地。园林渐渐形成了赏石叠山之风,造型手法和布局章法越来越多。
明代江南的私家园林已臻全盛,主要分布于江浙,最重要的还是在苏州。苏州风物优美,人杰地灵,诗人画家辈出,官僚文人集中,催生了众多精彩纷呈的园林。到了清初,扬州迅速发展,“成为史上最为辉煌之园林城市”,直接推动者就是南巡的清帝,尤其是乾隆。有学者说,盐商们大建名园,“唯一要旨即在取悦天子”,当时盐商们往来四方,货殖通财,除运回现钞外,亦有大块山石作为压舱之用,园林的叠石之价都得以平抑。但一旦乾隆死后,“扬州几乎所有园林都遭弃置、衰败,乃至最终消失,存者仅略二三”。苏州园林的发展从没有如此大起大落,明清鼎盛之时,苏州府内及临近城边有园林庭园200多处,恰如康熙朝进士沈朝初诗中所言:“苏城好,城里半园亭。”太平天国战争时期,江南毁园无数,旧迹凋零,苏州也元气大伤。
拙政园冬景
学者童寯是近代开启中国园林研究第一人。他与杨廷宝、赵深、陈植、梁思成是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不同级的同学,中国第一代建筑师。1937年留学归来,童寯在工作之余开始遍访江南园林,终写成开创性的《江南园林志》一书。他走访探测时幸运地看到苏州、南京等地许多现已无迹可循的园子。园林日常养护很耗费人力物力,这些园子能得到有效维护的寥寥无几,只能任其自生自灭。他在前言中感叹:“吾国旧式园林,有减无增。著者每入名园,低迂歔欷,忘饥永日,不胜众芳芜秽,美人迟暮之感!吾人当其衰末之期,惟有爱护一草一椽,庶勿使为时代狂澜,一朝尽卷以去也。”
新中国成立后,苏州园林保存较为完好的只有耦园等少数几个小园林,列入世遗的几大名园都已面目全非。当时苏州成立了园林修整委员会,想把政府接收过来的私家园林修复后对公众开放,既保存了历史文物,又可发展旅游。委员会的主任谢孝思游说了一批懂园林的能人加入:周瘦鹃、范烟桥、陈涓隐、汪星伯,以及南京的刘敦桢、上海的陈从周等专家来指导。他们整修的第一个园林就是留园。
留园曾被清代的俞樾称为“吴下名园之冠”,1953年委员会造访时看到的留园景象却是亭台楼阁都已门窗全无,住满了棚户,养猪种菜,日本兵曾在“江南第一厅”五峰仙馆养过马,饿马把楠木柱啃得只有碗口粗……可以想见当年园林修复的难度。也有一些堪称奇妙的遭遇。谢孝思讲过,他有一次遇到几个工人推着小车擦肩而过,仔细一看,车上竟然是10扇上好的红木隔扇,还有一套四幅完整的银杏木屏风板。工人们正要送去车间解板做算盘,谢孝思一听赶忙截下。隔扇之后拖去装在留园鸳鸯厅中部,没想尺寸竟再恰好不过,宛若原装。委员会后来又接收了从地主大户家没收来的七八千件家具,发掘出各种可堪使用的桌椅板凳、大小摆设,用在留园及各大园林里……就这样,通过几代园林人的不懈努力,修复拯救了一批苏州园林,使之得以重焕光彩。现在所有入选世遗的苏州园林,都经过了三维激光扫描测绘,保存了数字化资料,为应对突发的重大灾害毁坏、为修复与保护提供了可靠的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