峨眉山属于道教还是佛教,峨眉山为什么由道教变为佛教圣地

首页 > 旅游 > 作者:YD1662024-05-28 17:06:33

四川省峨眉山为众所周知的中国四大佛教名山之一,传说中普贤菩萨的道场,万年寺那座著名的铜铸普贤白象塑像和金顶的四面十方普贤圣像都名扬四海。今天的峨眉山是全国为数不多的世界自然和文化双遗产代表,正以浓厚的宗教文化与秀美的自然风光融为一体,使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流连忘返。

峨眉山属于道教还是佛教,峨眉山为什么由道教变为佛教圣地(1)

但是,最早的时候峨眉山并非以佛教闻名,自东汉年间,道教在四川境内鹤鸣山诞生以来,峨眉山长期一直是道教胜地,与鹤鸣山、青城山号称道教“蜀中三山”的代表。唐代著名道士司马承祯在《天宫地府图》说:“三十六小洞天,在诸名山之中,亦上仙所统治之处也。”第七小洞天即为“峨眉山洞,周回三百里,名曰虚陵洞天,在嘉州峨眉县,真人唐览治之。”,那为什么峨眉山的道教会慢慢消失呢?这还要从佛教在峨眉山的传播说起。

历史上佛教自进入中国开始,比较可信的传播是在两晋南北朝时期,峨眉山最早出现佛教的历史不如道教久远是确凿可信的。但同时,总的发展趋势是佛教日益兴盛,道教逐渐衰落,也是事实。

公元5世纪初的东晋末年(据说是隆安五年,401),相传普贤信仰已经在峨眉山一带传播,有蜀地本土僧人慧持在观心坡下建造峨眉山最早的佛寺——普贤寺(今万年寺前身)。闹北朝后期的6世纪,是中国佛教传播的第一个鼎盛时期,四川一度成为中国南方佛教与江南齐名的两大中心,历史上寺庙最多时曾多达100多座,到唐朝前期成为禅宗最繁荣的地区。众所周知的乐山大佛就是唐玄宗继位初期开凿,乐山距峨眉山不算远,正说明当时蜀地佛教开始走向繁荣。公元8世纪期间,禅宗在峨眉山一支独秀。到唐末的僖宗乾符三年(876),皇帝正避难成都。僧人慧通在峨眉山重建普贤寺,改名白水寺,事实上,可能这才是峨眉山主要佛寺大量出现的一个标志。之后宋朝建立,宋太祖赵匡胤,派遣以僧继业为首的僧团去印度访问。回国后,继业奉记来峨眉山营造佛寺,译经传法,铸造重62吨,高7.85米的巨型普贤铜佛像供奉于白水寺(今万年寺),并恢复普贤名,称白水普贤寺,成为峨眉山佛像中的精品,文化、艺术价值极高,几乎是峨眉山的名片和标志。整个两宋时期,正逢蜀地佛教又一个兴盛阶段。从宋到明末的500年间,峨眉山佛寺也高僧辈出,在佛盛道衰大环境的影响下,有许多道侣弃黄冠而服缁衣,有的则离开峨眉,另寻洞府,有的则弃道返俗,道家更显清冷。例如著名的万年寺,就是得到神宗万历皇帝的御赐匾额——圣寿万年寺(即著名的普贤骑白象铜像所在处),所以至今称为万年寺。峨眉山规模最大的佛寺——报国寺也是万历年间出现,起初名叫会宗堂,是一个道士明光建造在伏虎寺旁不远处,有意儒释道并存,互相协调融合,据说寺里起初供奉“三教”在峨眉山的地方代表的牌位:佛教为普贤菩萨,因为峨眉山是普贤道场;道教是广成子,据说他是李老君的化身,他在峨眉山授过道;儒教的代表是楚狂,楚狂名接舆,和孔子同时代,楚王请他去做官,他装疯不去,后来隐居峨眉山。但这一现象存在不过几十年,清初顺治九年(1652),寺庙搬迁到现在位置,改由僧人闻达负责重修,成为一座佛寺,香火十分兴旺,康熙年间,也获得皇帝赐名,有了“报国忠君”的别样寓意。就连唯一存留至今的道教宫观是海拔1000多米华严坪附近的纯阳殿,到乾隆嘉庆重修以后也完全成为一座佛寺。今殿内主持的是比丘尼,供奉的是药师佛及日光菩萨、月光菩萨等佛像,均为铜质饰金的清代文物。纯阳殿在今天的意义主要是殿宇背后的石碑,记录了峨眉山起初佛道并存,后来道士逐渐消失的历史事实。

峨眉山属于道教还是佛教,峨眉山为什么由道教变为佛教圣地(2)

那看完大家是否明白了,其实峨眉山以前是道教仙山,后来长期处于佛道并存的局面,再后来佛教发展相对兴盛,而道教发展相对势弱,所以如今的峨眉山已经是佛教一家独大了,历史遗迹也以佛教为主。

,

栏目热文

文档排行

本站推荐

Copyright © 2018 - 2021 www.yd16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