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老道外的起源,说来话长。
百年前的哈尔滨只有东西两区,其实十分类似香港和深圳的关系。中东铁路以西的道里、南岗,是沙俄附属地,住的都是洋人;而中东铁路东侧,与外侨集中的道里区相对的道外区,由于未被划入沙俄势力范围,成为中国民族工商业兴起的摇篮,住的基本都是中国人。
那时,在道里(还有南岗),由“洋人”操刀的大规模城市建设开始兴起,新艺术运动、巴洛克、古典主义、文艺复兴和折衷主义等艺术风格的建筑纷纷出现。而在道外,随着外资流入,关外移民纷纷“闯关东”,兴办商业店铺,民族资本家逐渐成长起来,20世纪20年代,面对道里华丽的西洋建筑,中国人在道外开始用中国元素进行模仿与改造建设,慢慢形成了“中华巴洛克”建筑街区。
鉴于道外“前店后厂”的商业模式,传统的中式四合院作为“居住和仓储空间”被运用到了建筑中。后世,这种风格被一位叫西泽泰彦的日本学者赋予了“中华巴洛克”的名字。这种中西结合的产物是哈尔滨人独创的一种建筑形式,和中国南方的骑楼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道外区,是哈尔滨发展较早的老城区。乾隆年间,姓傅的人家率先在此落户,此地便被称为“傅家店”。1903年,中东铁路建成后,傅家店不属沙俄势力范围,成了中国民族工商业兴起的摇篮。1908年改称“傅家甸”。有言云“先有傅家甸,后有哈尔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