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历史大叙事留给平谷古村的印迹》
一条并不“独乐”的河南独乐河的“独乐”二字,或与《孟子·梁惠王下》所讲“独乐乐不如众乐乐”没有任何关系。南独乐河是商周时期开始形成村落的。此后人聚人散,分分合合。直到明代,村落又热闹起来,但名称不雅,叫作“渡漏河”。只因流淌于村北的那条渡漏河,水势或大或大,随季节而变,所以沿岸村落的名称也随之而来。这不雅的名称,于很多村民而言,却是招来贫穷的不吉之兆。于是, “渡漏”改成“独乐”。
与南独乐河相对的北独乐河,最早形成于明初。当时的聚落名称,叫作曹家胡同。这个名曰“胡同”的村落,莫非也是与“井” 有关?实际上,曹家胡同形成于燕王朱棣扫北之后。彼时的一大群随军家属,就是在这里安家落户,最终形成了一条胡同状街巷,又因为首户人家姓曹,于是出现了“曹家胡同”。从曹家胡同名称的出现过程,大致可知:这里的“胡同”来自两边有村落建筑物的人行通道。也由于曹家胡同地处独乐河(渡漏河)北岸,所以被更名为北独乐河。
燕王扫北时的随军家属,不止于曹家胡同一带安居。他们的身影,也出现在南独乐河镇的其他区域内。比如邢家庄,便是因为首户姓邢,才得此名称。还有些村落,在明初建造起土城。比如卜子庄,便是由明代把总领兵驻守于此,所以在当时称作“堡子庄”。这个“堡”,是 bu 的三声,用在带有军事防御性围墙的村庄。此外,还有 bao 的三声,是军事防御工程(工事),亦有 pu 的四声,多用于传递信息的驿站。卜子庄的形成,或是明初兵屯的结果。因为民众的迁移,一般不会修筑带有城墙的村寨。
若说起安营扎寨,我们不妨上溯七百多年,也就是唐朝的时候。相传,唐王李世民东征的时候,曾经路过南独乐河。在行军途中,李世民在一处叫作“甜水峪”的地方扎寨。甜水峪的东头,有一处高高的土台子。兴之所至,李世民带着麾下一干人等登台瞭望。台下的营垒、军马、兵士皆历历在目。于是,这个土台子便被称作“望马台”。到了明永乐年间,在唐王歇过脚的甜水峪村,朝廷派人建造育马营和牧马场,周遭还建有军仓和练兵场等。多少年后,这里改称甘营。
甘营村东的望马台,则由明初山西洪洞县的移民王、闫两姓落户,名称未变,一路使用至今。时间又过去四百多年,到了清光绪六年(1880),闫姓人家来给甘营的刘宪家看坟,最终形成了新的村落。这刘宪的资料十分稀缺,但毕竟是个官员,死后拥有石马等陪葬物。闫姓人家的看坟村落,也取名“石马子”,且一并留存下来。
在南独乐河境内,有个名为 “峨眉山”的村落。此“峨眉山” 显然又非彼“峨眉山”,它不过是村北小山的名称谐音而已。村北小山,由于形如蛾,两侧山谷分别延至左右,就像两条细眉,因此被当地村民称作“蛾眉山”。到后来,干脆与四川的峨眉山同音且同字。就在这峨眉山上,用石头修筑起高大的城池。修这城池,是为了屯兵。而屯兵,则是为了守卫北寨长城口。这屯兵的地方,就是建造于明天顺七年(1463)的峨眉山营。
说来也很有意思,峨眉山营出现的时间,正好是徐达于明洪武年间修筑长城之后,戚继光于明万历年间修建长城以前。它所防御的对象,是北元政权的继承者瓦剌。在峨眉山营建造的七年前,发生了明朝历史上有名的“天顺复辟”,也就是明英宗朱祁镇重获皇位。而再往前推七年,在“土木堡之变”中,朱祁镇成为瓦剌首领也先的最高级战利品。到了峨眉山营建造的时候,尽管也先已死,瓦剌的势力大不如前,但与瓦剌势力此消彼长的鞑靼势力,依然是明王朝的严重边患。守边,守边,一直是明朝历代政府必须做的事情。
相守北京光阴的村寨记忆比峨眉山营出现时间略早的,是北城寨,也就是而今的北寨村。因为设置在明长城的南侧、峨眉山的山口之外,所以称作“北城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