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台州,温岭。
地处东海之畔,三面临海,新世纪第一缕曙光首照地。明成化五年(1469年)始设太平县。民国三年(1914年)改称温岭县,因境西温峤岭别称“温岭”而得名。这里自古以来山海人家沉淀了无数美丽风情,至今依昔。
一起来看看最美的10大古村落,你去过几处?
1 南鉴村位于温岭市新河镇西部,地处浙东南沿海的平原水网地带,地势平坦,水网密布,多水田,盛产稻谷。村内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新河闸桥群组成部分之一的麻糍闸,还有五凤楼、前陶德顺、后陶德顺等古建筑,并有一条南鉴老街。
“有南鉴的时候,还没有新河呢!”南鉴人总爱自豪地这么说。这话,是有来历的。新河之有建置,是在明初。而南鉴,早在宋代,就已经开始兴盛了。新河的老底子,的的确确是在南鉴。南鉴之兴,其因在盐。南鉴一带濒海,夙为海盐出产之地。南鉴古名迂浦,宋初,在此设置了迂浦监盐场,派遣监官管理,属黄岩县。是时,临海杜渎亦有盐场,杜渎在北,迂浦在南,因此又有“北监”、“南监”之称。“监”与“鉴”通,于是,这里就被称呼为“南鉴”了。
带着盐的味道,南鉴一路发展下来,千年而不衰。元初改称“黄岩场监”。元大德三年(1299)立场,开设团、灶煎盐,场官称“司令”,下置司丞、管勾等吏员。明初改“场”为“盐课司”,置大使、副使、百夫长、工脚等。明成化五年(1469)太平县(温岭旧称)从黄岩析出,南鉴改属太平,但盐课司仍沿黄岩旧称,以后亦未更改。清沿明制,嗣改盐课司称场,场官自大使以下仍袭旧称,并增皂隶、门子、马夫等吏役。民国时,黄岩场进一步发展。抗日战争爆发后,省内岱山、余姚等盐场先后沦陷,黄岩场偏安浙东,遂成大场,进入建置以来的全盛时期。黄岩场公署,署址即在南鉴街。南鉴街,也就借势繁荣起来。
走进南鉴街,虽然新建筑把老街切割成了破碎的片断,然而,往昔之繁华,依然有着许许多多的端倪。温岭是著名的石板之乡,尤其是南鉴附近的长屿,千百年来,一钎一锤,凿击出数不清的石材,行销四方。石板,也就成了南鉴地域建筑文化中极富个性的表达。
最让南鉴街人津津乐道的,还是“五凤楼”。南鉴街上,倒还残留了一座。五凤楼建筑考究,为穿斗与抬梁式相混合的楼房结构,屋顶为重檐歇山顶,屋脊端部雕成“凤首”状,作飞翔之势。从高处往下俯视,屋脊连绵,檐牙高啄,如一只只凤凰展翅翩跹,真不愧于“五凤楼”这么美丽的名字。行走在南鉴,黄岩场、麻糍闸、南鉴街、五凤楼……犹如一个个熠熠发光的“金钉子”,钉在了南鉴历史的版图里。而南鉴这个名字,也因此被牢牢地钉在了新河,乃至温岭文明发展的版图上。
2 城南村位于温岭市新河镇中部,因地处新河旧城南门外,故名。村南有金清港穿过,村中披云山柏翠杉青。村内有省级文物保护单位金清大桥、市级文物保护单位烽堠遗址、西方庵、瓜篓井等古迹,并有一条完整的古街寺前桥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