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战国是我国政治经济和社会结构大变革的时期,各国为了富国强兵,纷纷实行变法。许多小国逐渐演变为大国,各国领土意识强化,相互之间对土地和人口的争夺也愈演愈烈,为了保卫领土与人口,他们纷纷花费巨资修筑长城。楚国、齐国、魏国、燕国、赵国等都有为了互相防御而在各自的边境修筑的长城。
楚长城楚长城是我国古代较早修筑的长城,也有一些学者称之为中国最早的长城。关于对楚长城的记载,最早出自《左传·僖公四年》。关于其地理位置,大多学者都认为它在南阳叶县(约当今河南叶县以南之地)或者称南阳叶县有方城之一。对于楚方城是不是长城,学界争议颇多,对“方城”的含义归纳最为全面的当推潘民中先生,他将“方城”归纳为五种:其一关塞名;其二长城名;其三列城名;其四山名,其五城邑名。方城可能原来指方城山,后因战争和防御的需要,因险设塞筑城,规模逐渐扩大而为城。即把楚国北边具有防御意义的关塞、城邑等通称为方城,亦即楚长城作为军事防御工程,有一个逐步发展的过程。
对“方城”的含义归纳最为全面的当推潘民中先生,他将“方城”归纳为五种:其一关塞名;其二长城名;其三列城名;其四山名,其五城邑名。方城可能原来指方城山,后因战争和防御的需要,因险设塞筑城,规模逐渐扩大而为城。即把楚国北边具有防御意义的关塞、城邑等通称为方城,亦即楚长城作为军事防御工程,有一个逐步发展的过程。
齐长城与魏长城齐长城是我国古代较早修筑的长城之一,在我国长城史上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也有学者称之为我国历史上最古老的长城。学界大多认为,楚灭鲁以后,齐长城基本上是东西向的,把整个山东分成南北两部分,以北为齐,以南为楚。另外,由于齐长城是因山之便,沿着绵延起伏的山岭修筑的,可窥见春秋战国时期的长城修筑的特点是因山就险、因地制宜。学界对魏长城在建筑年代和地理位置等许多方面都存在不少争议,但魏长城共有两部分,这已经是史学界的共识,《中国长城沿革考》指出魏长城即河西长城、河南长城或者河右之长城、卷之长城(此处的“河”,当时主要指黄河)等,名称不同,但所指基本都是这两段长城。
再者,有必要谈一下魏河南长城的修建目的,王国良先生则认为此长城之修建在于防齐、楚两国的入侵,陈孟东、刘合心两位先生在其文《魏国西长城调查》中也持与之相同的观点。王国良先生则认为此长城之修建在于防齐、楚两国的入侵,陈孟东、刘合心两位先生在其文《魏国西长城调查》中也持与之相同的观点。
齐长城
燕长城与赵长城燕国位于当时中国的东北部,它北邻东胡,南接中山、赵国和秦国,东濒大海,曾一度强盛。战国时代燕国共修两道长城,在南境的称为南长城,北境的称为北长城。燕长城也不是一时完成的,它可能是在燕王哙时期开始修建,而在燕昭王时期续修的。关于燕南长城的地理位置,根据张仪游说燕王的史料,此长城在燕南境的易水流域。
《水经注·易水注》也有关于此长城的详细记载将资料中地名和现在对照,便可知燕南长城的大概位置。它主要经过易县、徐水县、安新县、定兴县、任丘县、文安县。燕南长城大体呈西北——东南走向,燕北长城的修建稍晚于燕南长城,主要目的是为了防御北方游牧民族。赵国北面有匈奴,东北接燕国,东边是齐国,西有秦国,南面是韩魏,故被称为“四战之国”。在这种险恶处境下,赵国当然要有所防御才能自保,为此,它前后主要也修筑了两道长城:赵南长城和赵北长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