栽树栽多深图解,栽树一般挖多深

首页 > 旅游出行攻略 > 作者:YD1662023-04-18 07:55:33

(本文5200字,感谢您的阅读。)

曾经有人讨论过土壤要增加1%的有机质需要施多少的有机肥,而日本的经验也谈到,正常的有机肥的施用加上生草栽培和秸秆还田,全园有机质增加的幅度一般是0.1%左右。按30厘米的有效土层计算, 新增0.1%有机质将近250公斤,而我们知道,有机肥和有机物质转化为土壤有机质的比例并不高,而且还需要每年被土壤中的微生物消耗掉。从这个角度,我们可以看到,果园改土真的是一个长期的工作。

对于一些立地土壤条件较差的果园,要这到优质果品生产的土壤要求,如果采用通常全园改土方式的话,是需要很多年才有可能看到效果,或者说投入大量的有机肥和资金。但这样的时间对于一个果园经营者来说,往往时间上等不起,经济上受不了。那么这种情况下,如何满足早期生长和优质果品生产的需求,又能够在经济上可行,我认为应该采取局部重点分类改良的方式。

栽树栽多深图解,栽树一般挖多深(1)

这是一株控根器种植的枇杷,第三年,感觉土壤有点少,最大的问题是过高

一、关于局部重点分类改良的解释

许多朋友肯定听说过局部改良这种说法,大家也理解局部的意思,即针对局部投入更多的改土材料,从而使这部分的土壤相对来说变得更好的一种方式。而我提出的局部重点分类改良则在局部改良的基础上,也关注全园的改良,做到长期与近期二者的有机结合。为此我觉得有必要谈谈我对局部重点分类改良的理解。这个提高我认为可以分成二个部分,一是局部重点,即重点改良,相当于我们常说的局部改良,把这个局部作为重点,投入相应的资源,即迅速达到果树生长和优质果品生产所需的土壤条件,这是整个改良的重点。而分类改良则是指这个局部与整个果园之间,进行改土措施的分类。即局部改良以利用有机肥等改土材料进行人工改土为主要方式,而其它地方,则以生草栽培为主的无机换有机的方式进行。对于措施分类的理解,我想就能够理解本文所谈及的控根器这样的种植方式。

栽树栽多深图解,栽树一般挖多深(2)

当控根器种植高了后,果树虽然看不去不高,但操作时就感觉高了

二、局部改土的一般方式

在前面已经谈过局部改土的措施选择是以人工方式为主的模式。而以人工方式的改土,我在第三篇文章中谈过,主要以人为的施入有机肥和有机物质为主要内容的方式,通过深翻或其它途径,使这些有机肥和有机物质与土壤混合,从而达到改土的目的。其实局部改土的方法就是把这些物质更为集中的使用,从而满足迅速达到土壤有机质上升,结构改良和肥力提升的要求。一般来说,局部改良有几种方式。一是挖穴施基肥进行穴内土壤的改良,这种模式在许多教科书上都有说明,并有标准的操作方法,这种方式比较适用于北方雨水不多的果园和南方山地果园;二是种植墩式的改良,把土壤条件较好的表土集中起来,顺带施入有机肥等改土物质,形成一个馒头式的土墩,而这个土墩的土壤相对于其它地方就要好很多。这种方式适用于地下水位较高的地方,也适用于宽行密株种植过程中,为提升畦内有效土层而把表土进行叠加。

上述二种改土方式是种植前整地改土中最为常见,在实践中我们也发现这二种模式存在着一些不足。我认为最主要表现在二个方面,一是一次性改土材料投入量大,许多种植户在种植前不能达到技术要求。比如种植穴式改土,如果按1米见方深0.6米的种植穴来计算(容重为1.3计),那么种植穴内的土量为0.78吨,按按10%的比例计,则为150斤左右,一亩如果有100个种植穴,改土材料需要1.5万斤。所以大部分种植户会减少用量,同时把表土入底下,底土放上面,又增加了上部的土壤对有机肥料的需求。有些地主使用挖机开种植沟,这样对改土材料的需求就变得更大,投入非常的大,有些种植户资金投入不允许往往会降低标准。二是这些改土材料被深埋于地下,利用率较低,时间长了后因为没有补充,对后期土壤的改良作用变小。也就是说,有些种植户会觉得花了大价钱在种植时施下的有机肥,过了几年后并没有想象的那样发挥明显的作用,特别是在土壤条件比较差的时候。而这方面种植墩相对来说会好一些,原因在于其所集聚的土壤本身具有较好的基础(表土),在足够改土材料的支撑下,能够达到局部改良的目的,而且其规格可以根据种植来适当调节。但这种模式往往改土材料或者说有机肥与土壤的混合程度较差,特别是南方较粘的水稻土种植时。

从常见的局部改土的实践中,我认为主要存在的问题是改土的量与果树早期生长的需要并不区配,其次是改土的标准并不明确,在实施的过程中往往用较低的标准,导致效果不大理想。这种情况下,以定量和定标准改土模式的种植方式,即控根器种植就值得探讨。

栽树栽多深图解,栽树一般挖多深(3)

这种模式依然是种植过高,原则上控根器向下埋入10-20厘米后,未来效果会比较好

三、控根器种植的改土模式

控根器种植的主要操作模式是使用一个容器,以控制根系生长的范围。当前使用较多的是控根器板组合而成的圆型或方型的结构,在这个空间里,加入种植土,然后把果树种植在里面的一种种植方式。关于控根器种植有几个关键的点需要注意,一是空间是由组合的材料围起来的,因此这个空间的大小是可以调整的;二是空间的形态也是可以变化的,有方型和圆型,现实使用中以圆形为多。三是所围的空间内的种植土是外加的,以满足果树种植后生长的需要。四是绝大多数控根器种植是配套有相应的灌溉设施的。从上面几点我们可以看出,控根器种植比前面的墩或穴式改土方面有了一此改变,而这种改变从种植部分土壤改良的角度来看,我认为是进步的。第一是控根器内的体积可以根据所种植果树的生长需要而进行计算,早期的种植土的数量具有精确性,这有利于较为准确的把握预算,使种植的投入具有可预期性;二是种植土的配比科学化,根据不同果树种植的要求,对种植土的PH值、有机物,容重、矿物质等进行合理的配比,这样有利于种植在控根系中的果树的生长。第三是控根器的高度一般在40厘米以上,种植的果树明显高于地面,又具有配套的灌溉设施,不仅能够减少涝害,而且在一定时间能够进行控水处理,从而控制果树生长的节奏,有利于营养生产向生死生长转换。所以这种情况下,使用控根器种植的模式,在早期与原有土地的土壤条件好坏已经没有太大的联系,而是与种植土的配方、数量以及后期的肥水管理有关,这就为原有土地进行土壤改良提供了时间,由于控根器的存在,控根器外的土壤可以通过生草栽培(无机换有机方式)来提升土壤质量,并通过对于控根器的扩大增土来满足果树的生长和品质要求,当果树生长到一定年限,而果园外部的土地壤条件也有所改善时,可以去掉控根器的板,形成与整个畦面相连的种植墩,从而完成整个果园从控根器种植到畦面种植的换,也就做到了果树生长生产对局部土壤条件的要求和果园整体土地壤性能提升的协调。

栽树栽多深图解,栽树一般挖多深(4)

控根器种植与地栽最大的区别在于早期的差异,而最终的目标应该是一致的

四、控根器种植改土模式中应注意的一些问题讨论

在局部改土模式中,我认为控根器种植方式对于土壤条件差的果园是非常适宜的,虽然在建园时成本可能较高,但能保证整个果园正常的生长和产品品质,达到正常种植模式所达不到的效果,因此我认为对于优质果园来说具有价值。在实际的应用中,我认为还需要关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1、控根器种植与限根栽培的区别。很多朋友说到控根器种植,总会联想到限根栽培,我认为这二者是有区别的,最大的区别在于目的的不同。首先限根栽培在于限根,使根系在一定范围内生长,并通过肥水的控制,使其的生长可控;而本文所讨论的控根器种植的目的是局部改土,即以良好的土壤条件来满足果树的生长,而不是限制果树的生长。因此控根器种植的种植土多少是根据果树生长时段的需求来计算,当果树大了后,控根器是需要扩大的,是要增加种植土的。其次限根栽培往往在控根器的下部垫有一张阻止根向下生长的材料,以限制根系进入下部的土壤,达到可控;而控根器种植则下部没有隔垫,有条件的也应该对底部的土壤进行必要的改良,让根系能够扎下去,以扩大根系,提升果树对环境的抗逆性。而这个区别我认为是进行控根器种植模式的种植户需要认真考虑的。

2、控根器种植的高度与果园的管理。我在不少的果园看到过控根种植,大部分让我的感觉是如同限根栽培,即控根器直接在畦面上搭建,然后加土满,再进行种植,这样种植后的果树一般会离畦面高30-40厘米,加上果树的树干,当果树长大后,站在畦面就感觉操作困难。我认为这里出现的问题,是依然没有把控根器种植的目的理解清楚,正如在第一点中所说一样,控根器种植是以局部改土为目标,最后是需要回归到正常的畦面种植的,因此我们在设计控根器的种植土高度时就应该考虑到未来的这种需求,以及高度给予果树树冠管理(修剪、疏果、套袋、果实采摘等)带来的影响。从这个角度出发,我认为控根器应该选择40厘米高的栏板,并且应该向畦面下降10厘米,即把使用控根器种植区域的10厘米的表土也作为控根器内的种植土进行改良,这样控根器未来种植完成后的种植土高度与畦面相比高20厘米左右,整个改良的土层在30厘米左右,接近正常的大部分果树优质表层土改良的范围。而最大的好处是未来控根器材拿掉后,通过周边表土和改土材料的回填,能够形成良好的种植墩,这种比畦面高20厘米的种植墩状对于大多数区域的果园来说,更具操作和管理性。控根器种植的种植土与畦面的高度之所以重要,是因为一旦种植完成后,太高了要降低难度较大,太低了要增高对于有些果树来说也很麻烦,所以应引起重视。

3、关于种植土的配比问题。控根器种植与常见的穴式和墩式改土种植最大的区别在于种植土的营养配比更为科学和到位。一般情况下,控根器种植采用的是营养土的配比方式原则上每种果树是不一样的,需要根据实际情况,这方面一些科研院所具有更多的研究。我在这里主要提几个方面并谈下个人的看法。一是种植土的组成。一般来讲控根器种植时种植土的组成主要包括以下几个部分:果园的表土、PH值调节材料、有机肥、粗有机质、化肥。一般来说表土是整个果园较好的土壤,因此集中种植所在区域边上的表土作为主要的种植土材料是普遍的做法;其次是PH值的调整,比如种蓝梅需要酸性,如果种植区域本身是碱性或中性的,那么就需要增加黄土以降低PH值,而且黄土的比例相对会较高;而当酸性过重的土时,就需要加入石灰。有机肥主要用来改善土壤营养和结构,而有机质特别是粗有机质早期用来增加通透性,如稻壳、小松鳞等;化肥则来调整营养,比如加入钙镁磷肥等。在实践中,大家对构成材料没有多大的差异,关键在于比例。我认为在比例上需要重视二点,其一是原有土壤的比例不能低于60%,原因在于土壤是容重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土壤有利于果树根系的牢固,防止被风吹倒等现象发生;2是有机肥不能太多,虽然有机肥是整个局部改土中起决定性作用,但使用的比例不能过高,一般在10-15%(按体积),并且通过使用难分解的有机物材料来解决长期有机物质的问题。最后我认为最佳的配方对于每一个果园来讲,都需要通过自己的实践来总结。

4、控根器种植必须要配套灌溉设施以及进行相应的追肥管理。我认为于地栽不大一样的是,控根器种植后因为种植土的改良往往早期生长良好,生长量过大,而到一定时期会在某些方面会受到相应的制约,特别是水分的供应上,在这方面,与限根栽培具有相似性。所以一旦进行控根器种植,就需要配套滴灌或微喷设施,同时也需要在生长的某些时期进行必要的追肥。

栽树栽多深图解,栽树一般挖多深(5)

当这类柑橘种死亡后进行补种时,采用控根器种植时就具有相应的优势,即局部的土壤改良

5、要重视及时的扩大控根器内种植土的容量。控根器局部改土种植的模式,采用的是早期果树树小,给予的改良过的种植土也少,当果树长大后,就要及时的增加改良后的营养土的数量(体积),以满足果树生长的需要。一般在改土的合适时机,通过对控根器增容的方式进行,增加的种植土依然可以采用周边的表土加上改土材料的方式取得,并通过几次以后,去掉控根器,达到完成果园改土的目标。

6、要重视控根器外土壤的改良。控根器种植模式实现的是种植区域主要根系生长范围内的局部土壤改良,但这并不意味着其它地方的土壤就不需要改良。通过控根器种植的方式,我们只是为其它地方的土壤改良争取了时间,这是一种以空间换时间的操作方式。如果放弃了其它地方的土壤改良,最后控根器种植改土的效果就会差很多。而如果能够利用控根器种植的这段时间,利用控根器种植时与其它土壤关联度不大的优势,做好改土,在未来去掉控根器后,能够为果树树系的全园生长提供良好的条件,这也是改土最终的目标,是实现优质果园最基础的保证。因此对于控根器外的土壤,要充分利用空间与光能优势,加大生草栽培力度,增施化肥和割草来增加生物量,增施有机肥和采用机械翻耕的方式促进表土熟化,这也是控根器种植模式中重要的改土措施。

在现实中,采用控根器局部改土种植的模式还可以用在一些土壤条件并不理解的果园补种等方面,我想,从改土的角度去理解控根器种植,也许能够给我们一些优质果园经营者一个新的视角。

果园的土壤改良是一项长期的工作,虽然很多种植户对于改土的好处有着明确的认识,然而在现实中落实改土的措施是需要有足够的动力,是什么制约了果园的土壤改良?这是非常有必要进行一次探讨话题,也是果园改土必须面对的话题,欢迎关注下篇:果园土壤改良的动力问题探讨。

作者简介:邱立军 定海区农技推广专家 从事果树技术推广25年,高级农艺师,2017年2月创办悠果农艺公众号,宣传推荐舟山定海的优质农产品,打造定海山区域公共品牌,交流探讨小规模优质果园的技术与相关经营理念,开展第三方推荐平台建设尝试。

栏目热文

文档排行

本站推荐

Copyright © 2018 - 2021 www.yd16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