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自《朝花夕拾》之《父亲的病》章节插画
02
少年
《朝花夕拾》共十篇回忆性散文,其中有八篇回忆了童年旧事,剩下两篇《藤野先生》和《范爱农》是周树人回忆求学时期的作品,也是周树人转变成鲁迅的关键时期。
其实从《父亲的病》和《琐记》开始,周树人童年的那种童趣的色彩渐渐淡了,取而代之的是一种朦胧、挥散不去的“烦恼的啮咬”。在《琐记》里,周树人得到了一本对他早期影响最大的书——《天演论》,可以说从《父亲的病》开始,周树人思想一步步在向鲁迅转变。
出自《朝花夕拾》之《琐记》章节插画
周树人行动最重要的转变是从《藤野先生》开始的,也是周树人决定弃医从文的直接原因。
中国是弱国,所以中国人当然是低能儿,分数在六十分以上,便不是自己的能力了:也无怪他们疑惑。但我接着便有参观枪毙中国人的命运了。第二年添教霉菌学,细菌的形状是全用电影来显示的,一段落已完而还没有到下课的时候,便影几片时事的片子,自然都是日本战胜俄国的情形。但偏有中国人夹在里边:给俄国人做侦探,被日本军捕获,要枪毙了,围着看的也是一群中国人;在讲堂里的还有一个我。
“万岁!”他们都拍掌欢呼起来。
这种欢呼,是每看一片都有的,但在我,这一声却特别听得刺耳。此后回到中国来,我看见那些闲看枪毙犯人的人们,他们也何尝不酒醉似的喝彩,——呜呼,无法可想!但在那时那地,我的意见却变化了。
——《藤野先生》
藤野先生治学严谨,对“我”又是“特别关照”,这种特殊待遇,小处讲是希望中国有新医学,大处讲是为了学术传到中国去,所以“我”对他最是感激。但仅因为考试及格,日本学生就诬蔑“我”是因为看了藤野先生讲义的记号,后来看到中国学生看枪*中国人时欢呼的麻木,最终让周树人明白,医学是拯救不了中国的。
出自《朝花夕拾》之《琐记》章节插画
《范爱农》是周树人对革命实践碰壁背后原因的反思,在日本留学时,周树人和范爱农有过一场误会,以至于痛恨到不可饶恕的地步——
从此我总觉得这范爱农离奇,而且很可恶。天下可恶的人,当初以为是满人,这时才知道还在其次;第一倒是范爱农。中国不革命则已,要革命,首先就必须将范爱农除去。
——《范爱农》
回国后,误会解除,其实范爱农也是积极进步的知识分子,与周树人一起合作办报痛骂当权者,可惜失败后,范爱农不仅丢了工作,而且穷困潦倒中醉酒后落水淹死了。范爱农的悲剧不是个人的悲剧,是时代进步知识分子的悲剧,无出路、苦闷是先生与范爱农共同的心情。范爱农是中国进步知识分子的缩影。
从《藤野先生》和《范爱农》中,我们看到旧中国的落后,人民的麻木,统治者的无耻。这些不幸终于是周树人拿起笔做武器,化身为革命斗士鲁迅,要在“铁屋子”里呐喊!
我懂得他的意思了,他们正办《新青年》,然而那时仿佛不特没有人来赞同,并且也还没有人来反对,我想,他们许是感到寂寞了,但是说:
“假如一间铁屋子,是绝无窗户而万难破毁的,里面有许多熟睡的人们,不久都要闷死了,然而是从昏睡入死灭,并不感到就死的悲哀。现在你大嚷起来,惊起了较为清醒的几个人,使这不幸的少数者来受无可挽救的临终的苦楚,你倒以为对得起他们么?”
“然而几个人既然起来,你不能说决没有毁坏这铁屋的希望。”
是的,我虽然自有我的确信,然而说到希望,却是不能抹*的,因为希望是在于将来,决不能以我之必无的证明,来折服了他之所谓可有,于是我终于答应他也做文章了,这便是最初的一篇《狂人日记》。从此以后,便一发而不可收,每写些小说模样的文章,以敷衍朋友们的嘱托,积久了就有了十余篇。
——《呐喊》
出自《朝花夕拾》之《范爱农》章节插画
03
一个都不宽恕
“我的怨敌可谓多矣,倘有新式的人问起我来,怎么回答呢?我想了一想,决定的是:让他们怨恨去,我也一个都不宽恕。”
这是鲁迅《死》中写的话,大抵有些遗嘱的味道。
鲁迅到底不宽恕谁,怨恨他都是谁,他究竟有多少敌人?
在《朝花夕拾》里,我们看到很多词语都引用自他和陈西滢的论战,鲁迅也多次轻蔑地调侃“正人君子”。书中不得不对此加以注释,虽然有注释,但依然很难明白它的内涵。
所谓的“正人君子”是指谁呢?他和陈西滢到底为什么争论?为什么一部回忆性的作品还要穿插这样的骂战呢?
明白这些,我们才能真正理解《朝花夕拾》,才能真正读懂为什么说鲁迅的骨头最硬,他的笔比刀还锋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