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按】这篇文章不是科普文章,只是我从小到大的经历。我出生在乌鲁木齐,除了本科在武汉、硕士在澳大利亚外,我基本都生活在这个多民族混居的城市。本文不涉及宗教教义、政治理论和暴恐问题——不是回避,而是有很多人关于这方面的文章比我所知道的更为准确、深入。我只想说说我身边熟悉的穆斯林群众,保证全都是真人真事,但涉及隐私,所以我不会提及姓名。
一、幼年经历
“五•一”假期结束后第一天上班时,很多同事都在议论A•里蛋糕送货车出现猪肉制品的事件。由于单位里少数民族同事多,我们谈到这类话题的时候通常会比较小心。没想到我的回族、维族同事听到这个消息的反应平平:“哎,我们早就知道很多清真食品不靠谱,以后去A•里只能买不含肉类成分的蛋糕了。”这样的反应让我有点意外。在大多数新疆人看来,回民砸店显然是违法行为,但商家挂着清真标志却不回避猪肉制品也是违背商业道德的。所以,如果说部分穆斯林打砸商店是过激行为,那么有人抵制其商品则可以理解;但我的同事只是轻描淡写地表示会有选择的购买,这就是非常地理性了。
其实,他们的反应一定程度上也在我意料之中。我从小在乌鲁木齐长大,身边的少数民族群众、穆斯林民众非常多。幼年时和我玩得最好的两个发小便一个是维族一个是回族。那时我只知道他俩不吃猪肉,也不觉得我们有什么区别,感情是非常好的。有一次我甚至啃着一个猪蹄子就跑到维族朋友家去了,记得当时他妈妈表情有点尴尬,但也没说什么,我回家后倒是被妈妈臭骂了一顿。
我经历中的人当然不能代表乌鲁木齐的所有人,但是起码能够代表不少居民。乌鲁木齐是新疆多民族混居的典型区域,各民族除了保有自己的民族生活习俗之外,对于其他民族的生活习惯也相应的尊重和宽容。起码在小时候的我眼里,宗教在民族关系中起到的作用并不大。我那个维族发小有个姐姐,那时是个超级美女,学习还特别好。记得她也烫头、穿短裙;即使传统节日,也是身穿维吾尔族特有的七彩民族服饰,凸显出她的曼妙身材。头巾、长袍这样的服饰仅仅出现在少数老年妇女身上,宗教氛围越来越浓郁是近十来年的事情。
维族传统服饰
二、关于清真食品
网上有传闻说,挂着“清真”标志的餐厅必须在伊斯兰教协会认证、允许的情况下才能经营,并且要定期缴纳一定的费用;因而有人呼吁抵制清真食品,因为购买清真食品相当于资助了伊斯兰教。我不知道这个说法是否属实,但是我的确没听说单位食堂给什么协会交过钱。
至于大街上的饭馆,估计伊斯兰教协会也很难插手,管控得比工商税务卫生监督部门还细。举几个例子吧。
一是汉族人开的清真餐馆。最典型的就是风靡乌鲁木齐的“卓记米粉”。这种米粉据说是贵州口味,但我在贵州吃到的米粉和乌鲁木齐并不是一个味道,也可能是本土化需要,来新疆后改进了配方。其做法可热炒、可凉拌,配以牛肉或鸡肉,色泽鲜亮、香且极辣,是乌鲁木齐人、尤其是女孩子的最爱。
卓记米粉的店面,招牌上有“清真”字眼
卓记炒米粉
也有一些贵州米粉馆不是清真的,有时还配以猪排。但是卓记这个乌鲁木齐最大的连锁米粉餐馆,招牌上一般都有“清真”字样。负责经营的店主、厨师、服务员大多是来自南方的汉族人,而米粉这种食品无论原材料还是做法都不是新疆传统风味,只是店内没有猪肉而已。很难想象,伊斯兰教协会会给这种餐馆进行什么认证;乌鲁木齐的少数民族群众也并未因为卓记是汉族人开的清真餐馆而拒绝它,反倒是非常欢迎。尤其是女孩,基本上把米粉和三凉(凉皮、凉面、凉粉)当做命根子的。我的一个维族女同学曾经对我说过,去内地上学最怀念的并不是抓饭、拌面,而是一大碗热辣辣的炒米粉。
第二个例子是哈萨克风味餐馆。哈萨克族是新疆最主要的少数民族之一,也是号称全民信奉伊斯兰教的。哈萨克人千百年来的一个重要传统美食则是马肉。据我所知,马肉虽然不像猪肉那么明显犯忌,但在伊斯兰教义中似乎不能算是严格的清真食品。而哈萨克人绝对不会因为信仰的缘故放弃吃了一辈子的马肉,售卖马肉的哈萨克餐馆招牌也写有清真的标志。不过,我听说严格的穆斯林是不会去享用的。我在认识的穆斯林朋友中大概了解了一下,他们有的要吃马肉,有的不吃。有人告诉我说,他们对此的态度是:吃和不吃的人不应该相互指责。
我个人是比较喜欢吃马肉的。马肉脂肪含量少、蛋白质含量高,对于健身的人也是很好的食品。哈萨克人传统的风干马肉和熏马肠别有风味,配上宽面条煮在一起叫做“那仁”,是让我欲罢不能的哈萨克传统美食。
哈萨克传统美食那仁
更为广泛的例子就是各大清真餐馆中的烟和酒了。新疆人自古好酒,各民族男子几乎都有饮酒的习惯,女中豪杰也是不少。哈萨克人生活习惯有点像蒙古人,也喜欢饮用传统的马奶酒。伊犁地区的肖尔布拉克则是著名的产酒圣地,出产的“伊犁特曲”系列白酒是新疆人最常饮用的白酒。新疆酒风古朴,讲究灌自己而不是劝别人,尤其不劝女士过多喝酒。有些男人专门不怀好意地给女孩劝酒,这在传统的新疆人看来是不大妥当的行为。
从新疆的传统美食也可以看出,很多菜品明显就是下酒菜,比如著名的“皮辣红”(洋葱、青辣椒、西红柿做的凉菜)。甚至有个传统俗语叫“吃肉不喝酒,等于喂了狗”。
至于烟民,在新疆各民族男子中占的比例也很大。因此即使清真饭馆一般也不禁烟酒。在烧烤店、夜市吃烤肉喝啤酒是各民族青年的共同爱好,回族、维族老板甚至会向你推销酒类,只有极少数严格的“穆斯林餐厅”才会完全禁绝烟酒。因此,如果按照伊斯兰教义,乌鲁木齐的大部分清真餐馆都是“不合格”的。但是反过来,假如真的完全禁止穆斯林抽烟喝酒,我估计绝大多数新疆穆斯林会反对。
除了上述那些不完全清真的“清真食品”外,我是伴随着新疆的很多传统美食长大的。在我的记忆里,这些食品和其他不清真的食品一样美味。要我去抵制烤羊肉、牛肉面、大盘鸡、过油肉拌面、抓饭,无异于一种自虐。我不认为抵制这些食品对抵制伊斯兰极端思想有什么益处。
三、少数民族群众与猪肉
这个话题看似有点敏感,但类似于我小时候啃着猪蹄子跑到维族小朋友家里的情况,在这个多民族地区不可能是偶发“事件”。不论是历史还是社会等各方面因素,反正猪肉基本上算是穆斯林最为严重的禁忌。但是从个人来讲,这种禁忌也并不绝对。我接触到的维族、回族朋友大致分为四类。
一类是坚决不吃猪肉,也忌讳含有猪字眼的话题的。这类人是严格的穆斯林,他们不仅严守各项戒律,不吃猪肉也不碰烟酒,听到这类话题都会黑脸甚至翻脸,连开玩笑都是不允许的。这些人一般和汉族人交朋友也比较少,因此我接触到的也不多。但是网上有人说穆斯林不让汉族人使用他们的碗筷,我从未遇到过。我经常去维族、回族朋友家做客,尤其是古尔邦节、肉孜节还会集体去拜年;就算是非常严格的穆斯林,他们招待我们的时候都很热情的。不仅端上来的各类美食吃不完,也从未听说过我们走后他们会把碗筷扔掉。新疆人有热情好客的传统,不把客人招待好是极其丢脸的行为事。
一类是不吃猪肉,但并不忌讳这个话题的。他们不会去非清真的餐馆,也绝对不会让猪肉制品入口。但他们对非穆斯林群众有适当的尊重,不忌讳这方面善意的玩笑,也不会反感他人吃猪肉。他们当中有不少人抽烟、喝酒、吃马肉。我父亲曾经给我讲过多年前的一个旧事。当时他们单位的一个维族领导接待一个内地来的大领导吃饭,地点设在一个清真酒店。这个内地领导一点都不了解新疆的民族风俗和忌讳,居然拿出一大包从“李氏猪蹄凉面”(乌鲁木齐一个很出名的四川凉面餐馆)打包来的卤猪蹄,还请大家一起吃。维族领导当时就囧了,再三再四地解释说自己是少数民族,不吃猪肉。那个内地领导还不明白,以为对方嫌猪肉不好吃,一个劲儿地劝对方吃,周围好几个人都很尴尬,半天才消停。最终那个内地来的领导自己还是吃了猪蹄,而这位维族领导也在一起吃了饭,并没有特别介意对方碰过猪蹄的筷子又碰了其他的菜。
第三类就属于不很严格的了,只能说是原则上不吃猪肉,但并不忌讳进入汉族餐厅、不怕闻到猪肉的气味。汉餐馆做的牛羊肉、素菜他们也会和汉族朋友同桌一起吃。我有一个伊犁的朋友对我讲过一件趣事。有一次他们几个人在一家山东饺子馆吃饺子喝酒,突然进来了他们单位的维族副职领导。领导说看见他们喝酒,自己馋了也想喝一杯。他们当时就蒙了,不知道该拒绝还是该邀请对方入桌。而那个维族领导自己就主动坐下了,还给自己倒了一杯酒。他们一看也就纷纷喝起来。不过事后发现,那个领导自始至终仅喝了酒,没吃饺子。
第四类人就不能称作穆斯林了,他们会私下或者公开吃猪肉,我身边也有几个这样的少数民族朋友。他们有的是不愿意受宗教教条的束缚,有的是出于一种民族使命感,认为宗教迷信会阻碍本民族的进步发展。他们当中有些人比较含蓄,自己私下里吃猪肉,或者仅和汉族朋友在一起的时候吃猪肉。也有些人比较张扬,敢于公开宣称反对伊斯兰教,并劝其他的族人不信教。他们这种行为通常会被认为是背叛了民族,遭到其他族人的不满,甚至受到语言和行为的恶意攻击。值得注意的是,很多汉族人也不理解和支持他们,反而认为他们吃猪肉是没有信仰、嘴馋、管不住自己,甚至给他们起了个侮辱性外号叫“野回回”——也许在他们心里,信仰宗教是一种高大上的行为,而他们自己是下等人群。
上述四种人中,第二类和第三类占了我认识的少数民族朋友的绝大部分。第四类人很少,但是从他们的处境看来,他们会受到各方面的压力,甚至成为极端分子的眼中钉,因此他们更需要我们的理解和支持。与其用抵制清真食品的方式去表达某种态度,还不如更多地支持这些先知先觉的少数民族同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