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年代老式烧饼,老式烧饼炉子

首页 > 美食 > 作者:YD1662022-11-30 02:13:53

来源:上游新闻-重庆晨报

在渝北区两路城区五星路上有一家老烧饼店,今年58岁的杜仕军和老伴儿李桂英多年来一直在这里开店做烧饼。夫妻俩做的烧饼不仅是市民们最日常也最难忘的美食,一个2块5角钱的价格也多年没变,是重庆主城价格卖得最便宜的烧饼之一。

80年代老式烧饼,老式烧饼炉子(1)

根据网友们提供的线索,2月22日,上游新闻记者一路打听,找到杜师傅夫妻开的烧饼店。店子很有年代感,只有小小几个平方米;烧饼也只有几十年不变的两个老口味:甜口白糖烧饼和咸口葱花烧饼;位置也很偏僻,夹在一排卖建材五金的门面中间。但这似乎并不影响他们做的烧饼在顾客心目中的地位。可以说,只要吃过的人都要称赞一番。每天来买烧饼的除了附近的街坊邻居,还有许多从主城各地开车来的老顾客,有的人一买就是几十个。大家都说:不管搬多远,始终忘不了杜师傅做的“老烧饼”的老味道。

杜师傅的老伴儿李桂英告诉记者,其实他们夫妻都不是重庆人,老家在南充乡下。他们那个年代在重庆主城开烧饼店的基本上都是南充人,很多人还是老乡和亲戚。1982年,老公杜仕军刚满18岁,就跟着亲戚来到重庆主城学做烧饼,今年老公满58岁,这烧饼一做就是40年。

80年代老式烧饼,老式烧饼炉子(2)

“虽说我们老杜是个没嘴葫芦,不善言辞,但他做烧饼的手艺却是一等一的。当年他回乡耍朋友,我就是看上了他有手艺,又吃苦耐劳才答应他的。后来结了婚,我们两夫妻就一起到重庆开起自己的烧饼店,最先在石桥铺赶场摆烧饼摊,后来搬到解放碑新华路,还去过沙坪坝,最后在渝北五星路扎下了根。原来这里紧挨63队长途车站,人流集中,顾客也多,后来长途车站搬走了,我们却舍不得这里的老店和老顾客,所以一直留了下来。”李桂英回忆说:“我还记得很清楚,8、90年代的时候, 我们的烧饼一个1角2分钱加2两粮票。后来涨到5角、1块、2块,现在重庆许多地方一个烧饼都卖4、5块了,我们的烧饼还是十年前的价格——1个2块5角钱。因为来买烧饼吃的都是老街坊、老顾客,所以我们一直都信守诚信经营、钱足秤够的原则,烧饼不任何添加剂,烤好后一个烧饼要有至少2两重。”

80年代老式烧饼,老式烧饼炉子(3)

在店内斑驳的案板上,杜仕军虽然一言不发,但手上的功夫却十分纯熟麻利:揉面、扯坯、擀饼,刷料、撒芝麻各种繁复的工序,一气呵成。然后徒手撑着成形的饼坯,飞快地伸进被钢炭烧得火红的炉膛中,把饼坯稳稳地贴在炉壁上,手却丝毫无恙。这让记者十分好奇,再三追问有什么秘诀, 杜师傅惜字如金地说了一句:没得秘诀,手熟,习惯了。

80年代老式烧饼,老式烧饼炉子(4)

两夫妻的夫妻店每天早上6点多开门,晚上8、9点钟卖完当天做的饼子后才关门,最多的时候每天能卖出500多个饼子。李桂英还告诉记者,由于1个烧饼2块5角钱的价格,现在基本上是赚分分钱,所以夫妻俩又做了馅饼、大饼、鸡蛋饼等10多个品种的饼子一起卖,才能保证微薄的利润。“不过现在孩子们也大了,都工作了,我们只要能挣点生活费就行,做了几十年的烧饼,舍不得丢下这手艺。孩子们也有各自的工作,现在的年轻人都不会来学做烧饼,所以我们老俩口只能坚持做,天做不动了,就收摊回老家……”李桂英有些伤感地说。

上游新闻记者 杨新宇

本文来自【上游新闻-重庆晨报】,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

栏目热文

文档排行

本站推荐

Copyright © 2018 - 2021 www.yd16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