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常想起小时候常吃过的“农家饭”“家常菜”。大城市的人们向往自然,期盼从农家饭中寻回久已失去的东西。所谓的美食佳肴,中西餐大菜,细细想起来,唯有农家饭纯朴自然,香醇可口,令人回味无穷,心驰神往。多少年前的农村生活比较清苦,缺油少醋,更没有条件享受糖和其他调味品。长年累月无肉无鱼无禽,基本上大家都是素食。一日三餐,家庭主妇只好多费心思和时间、力气,把粗茶淡饭调理得饭香菜美,可口宜人,这里边大有学问哦。自小在农村长大,对农家饭有一种说不清、扯不断的情感。小时对饭菜并无苛求,虽是粗米淡菜,却顿顿吃着顺口,后来到城里念书时,吃着单调的集体食堂伙食,便盼望早点放假,好能回家吃母亲做的浆水面、酸菜包子、玉米搅团之类的家常饭食。
小时候的“农家菜”没什么特色,基本上都是自家种的时令蔬菜,没蔬菜时找点野菜,野菜也不合时令时,咸菜(腌萝卜、腌白菜帮子、腌豆角等,地方俗语统称咸菜)是主要的佐餐用品。与农家菜相比,农家饭带有地方特色,同样的原料,不同地方做出来的不尽相同,吃法各有差异。比如说,山西、陕西、河南三个地方都喜欢吃面,山西的代表作是刀削面,陕西的代表作是裤带面,河南的代表作是烩面,除此之外,每个地方的吃面的方式和花样都有几十种甚至几百种,至于哪种更好吃,那就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了,惟个人喜好而已,没有好吃不好吃之分。
老家农村那里,早饭是馍、菜、稀饭,中午的主流是面条,晚上是馍、菜、稀饭。看似简单,其实也可以复杂。以馍为代表的面类主食还可以是烧饼、葱油饼、煎饼、手抓饼、甩饼等,如果加上馅就有各类包子和各类馅饼。中午的面条主要有捞面条和汤面条,蒸面条和炒面条则比较少。捞面条有过水不过水之说,过水就是面条煮好后,从锅里捞出来,放入事先备好的水中,再捞出来拌菜食用;不过水则是从锅里捞出来直接拌菜食用;区别在于过水的面条不会太黏糊,不会因为吃得慢而黏成一团;过水的面条不能煮太熟,否者过完水后会偏糟一点。过水的面条又分过冷水和过热水。过冷水的做法一般是在夏天吃,用压水井压水,先压出一桶,把水管上层的水先压出来做它用,等抽到井中的水时,水温比较低,煮熟的面条用新压出来的井水过两三遍,再拌以晾好的炒菜,加蒜泥、香油、黄瓜丝等,在炎炎夏日,没有空调的情况下,来上一碗,狼吞虎咽、风卷残云,那种感觉难以言表,怎一个爽字了得。肠胃不好的人是不能吃捞冷水的,只能吃过热水的,热水一般是开水放到温热,过一遍即可,消去了直接捞面的滚烫和黏糊,一年四季都能吃,只是不适合加蒜泥。
中午吃面条是一种我们那里地方性的生活习惯,在城市里,吃米饭的人也很多。小时候,在我的印象中,大米还是个稀罕物,所以偶尔买些大米,多数是熬汤用,吃米饭属于偶尔改善生活;那时候一般农户家里没有电饭煲,米饭是用小铁盆等容器,在锅中放在篦子上或水里蒸熟。母亲做的一手好面食,味道好,花样多,可惜我在厨艺方面兴趣不大,很少会自己动手,都是在外面随便吃点什么,能填饱肚子就行。结婚之后,大部分时间都是老公做饭。只有在老公很忙的时候,我才会偶尔下厨,因为不太会炒菜,也就是简单的煮个面条,做个饼之类的,谁知老公竟然是个“面肚子”,喜欢面食远超米饭,只不过他的老家都是以米饭为主,不是特别会做面食。我偶尔简单凑合一下的饭菜,对老公来说,竟然成了“改善伙食”的机会。这不,老公又在念叨着半个月没吃面了,看着老公那委屈巴巴的可怜相,今天就换成我来做午餐吧。打开冰箱看了一下,有茄子、西葫芦、番茄,还有昨天做肉末炒粉丝没用完的一些肉馅,那就做一个三丁卤面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