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推出“城市记忆”系列征文——“老城新韵 忆旧展新”,讲述有关邯郸的“老街巷”“老地标”“老行当”“老物件”“老味道”等故事,回忆、梳理我们邯郸城市的历史文化风貌;感受我们如今美好的生活;致敬和赞颂我们生活的这个城市;展望我们的家园明天更加富强壮丽。
1960年1月,工人剧院落成
我是邯郸市工人剧院的一名退休职工,在剧院整整工作了41年,属于开业后最早的一批职工,亲身经历了剧院的变革和发展。
工人剧院位于当时邯郸市的中心地段,地理位置十分优越。她始建于1958年,是邯郸市迎接国庆十周年献礼项目之一,承载着几代邯郸人的欢乐与希望,见证了60多年来邯郸文化事业发展的历程,也深深地融入到我的生活中,成为我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每每回想起来,一幕幕往事又呈现在眼前。
1958年冬,邯郸开始修建中华大街,当时中华大街的修建计划是北到联纺路,南到和平路。那时工人剧院也在建设中,1960年1月,主体工程完工后,又在剧院广场修建了两个雕塑,当时叫“比武台”,一个是“钢铁工人”,一个是“煤炭工人”,白天高大耸立,晚上在灯光的照耀下也特别显眼。剧院在当时是中华大街南北周边最高的建筑,成为当时邯郸市的重要标志。
工人剧院建成时,门脸高端大气、非常气派。剧院共分两层,设有座位1326个。剧院内两侧设有休息室、接待室,后台设有化妆室、服装室和卫生间,舞台后面二楼是演员宿舍。院外两侧有南北两院,南院有办公室,北院有锅炉房,售票处先在北院,后又迁至南院。冬天用自有锅炉房烧制暖气,夏天用鼓风机从防空洞里抽冷风,这些设备在当时是非常先进的。2001年,工人剧院改名为“邯郸大剧院”。2011年,由于位于人民东路的邯郸市文化艺术中心“邯郸大剧院”建成,又恢复原名为“工人剧院”。
工人剧院刚建成时主要承接演出活动与接待政治会议,并不景气,演出少、观众少、收入低。为了生存,曾经组织职工搞副业。当时的邯郸市食品厂与工人剧院离得很近,1983年至1984年中秋节期间开始合作卖月饼,效益很好,增加了职工的收入。剧院从中尝到甜头,就想以商养文,打算利用剧院北边空地建一个食堂增加收入。1984年开始,设计施工图纸、去南方参观、找银行贷款、找建筑队施工……经过多方努力,1985年春季“民族饭庄”开业,经营清真食品,生意火爆、供不应求,在邯郸市很有名气,来吃饭的客人越来越多,成为邯郸市当时最好的饭店之一。
经过多年的发展,工人剧院承接的演出也越来越多。自建院以来,先后有众多国家级演出团队到此演出,众多著名表演艺术家如袁世海、侯宝林、杜近芳、李少春、杨春霞、马金凤等都曾到此登台,成为邯郸市民欣赏各类大型文化艺术演出的最前沿阵地,许多演出甚至一票难求。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发展,剧院又增设了电影放映功能,又有了录像厅,经典电影《少林寺》也是在此走进了邯郸老百姓的记忆里。
时光荏苒,岁月更迭。如今的工人剧院已经跟新时代紧密接轨,而我已步入耄耋之年。回想剧院的发展,我想其实也就是邯郸发展的一个缩影,她记录着城市的记忆,承载着一代邯郸人对文化的深厚情怀。我也会一直默默关注邯郸的发展,特别是文化事业的发展,我期待邯郸的文化事业更加繁荣,邯郸的明天更加美好。
作者:常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