聂耳是云南玉溪人,出生于昆明。聂耳从小喜爱音乐,1918年就读于昆明师范附属小学。利 用课余时间,聂耳自学了笛子、二胡、三弦和月琴等乐器,并开始担任学校“儿童乐队”的指 挥。 其实聂耳的原名并不叫聂耳,而叫聂守信。那麽聂耳的名字是怎麽来的呢?那里还有一段 搞笑的故事。
聂耳天生听力个性好,这也能够说是音乐家的天份吧。他不但有音乐天份,而且他又具有 表演的才能,擅于模仿各种人的声音和表情.有一次在明月歌舞团的联欢会上,他不仅仅表演 舞蹈,还模仿各种人讲话的声音,还有一个更精彩的节目就是表演两只耳朵分别一前一后地 动,这点是一般人难以做到的,他这一举动把大家逗得大笑起来。从此他就在歌舞团出了名, 成了大家公认的“耳朵先生”。他的听力好,也是促成这个外号的原因之一吧。当时他自我觉 得这外号很富于幽默感,干脆改名为“聂耳”了,并在自用的便笺上印上了“耳、耳、耳、 耳”,他的名字便由这四个耳字组成了,这样成了习惯,人们倒把他的原名聂守信给忘了。
聂耳在创作上最注重生活的体验和感受,大家都会唱的《卖报歌》就足以证明了这一点。 那是在1933年的秋天的一个傍晚,他约朋友周伯勋出去走走,他边走边对朋友说:这条路上 有一位卖报的小姑娘,卖报时喊的名字很动听,想让周伯勋也听一听。当他们走到吕班路(此 刻的上海重庆南路)口时,果然看到了一小姑娘走来走去,匆忙地卖着晚报,她声音清脆、响 亮、有顺序地叫卖着报名和价钱。聂耳走过去买了几份报,同时跟她聊了起来,明白她父亲有 病,家庭生活困难。在回家的路上聂耳沉重地说:“很想把卖报儿童的悲惨生活写出来,要请 田汉或者安娥写词”。 过了几天,安娥把词写好了,聂耳找到了那位小姑娘,把歌词念给她听,然后问她有没有 不适宜的地方,小姑娘想了一下说:“都挺好,但如果能把铜板儿能买几份报的话也写在里 边,我就能够边唱边卖了。”聂耳回去立即和安娥商量,在歌词中添上了“七个铜板能买两份 报”的句子。之后那位小姑娘真的一边唱一边卖,她的歌声使她的生意也好了起来。此刻聂耳 早已去世了,但那位小姑娘还活着,已成为白发斑斑的老人了。人总是要死的,但聂耳的《卖 报歌》将长存于世。
1931年4月聂耳考入黎锦晖主办的“明月歌舞剧社”,任小提琴手。1932年7月发表《中 国歌舞短论》,并因批评黎氏被迫离团。1932年11月进入联华影业公司工作,参加“苏联之 友社”音乐小组,并组织“中国新兴音乐研究会”,参加左翼戏剧家联盟音乐组。1933年, 聂耳加入中国共产党。 1934年4月聂耳加入百代唱片公司主持音乐部工作,同时建立百代国乐队(又名“森森国 乐队”)。这也是聂耳最多产的一年。1935年初,聂耳创作了著名的《义勇军进行曲》 “一·二八”以后,中共提出在文艺界发展党员,壮大左翼力量。年轻活跃的聂耳被列为首 批培养对象。培养和联系人是上海左翼剧团联盟负责人田汉,之后介绍聂耳入党的也正是田 汉。但在聂耳目前保留下来的十多万字的日记、文章、书札里,关于田汉的描述却很少,即使 有,也大多是流水账式的记录,至多用“很好”这样的字眼笼统地表示一下。
在田汉的眼里, 聂耳最初只是一个有着不平凡经历的追求革命的贫苦学生,两人阅历、资历以及性格都存在着 极大的差异。但这并不妨碍田、聂二人在音乐创作中的默契合作。 1933年至1935年两年间,田汉作词,聂耳作曲,一同创作了《开矿歌》、《大路歌》、 《毕业歌》、《码头工人》、《苦力歌》、《打砖歌》、《打桩歌》、《告别南洋》、《春回 来了》、《慰劳歌》、《梅娘曲》、《打长江》、《采菱歌》、《义勇军进行曲》等十四首歌 曲,几乎占了聂耳全部作品的一半。聂耳的处女作《开矿歌》是两人合作的开端。之后被作为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的《义勇军进行曲》则是两人合作的巅峰。 1935年1月聂耳任联华二厂音乐部主任。1935年7月17日,年仅23岁的聂耳在日本藤泽市 游泳时不幸溺水身亡
再读聂耳先生的故事,痛惜!但是他的作品将长存于世。
朋友们,你们有什么想法,欢迎留言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