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角七号插曲,海角七号播放的背景音乐

首页 > 美食 > 作者:YD1662024-04-04 04:34:29

今天晚上湖南卫视的《声生不息·宝岛季》,本来是带着期待去欣赏的,结果何炅突然宣布,《海角七号》的主演范逸臣将带来一首《海角七号》的插曲《无乐不作》。

我震惊鄂然继尔愤怒了。《海角七号》是一部台独媚日电影,湖南卫视这是在干什么?

如果认为我耸人听闻了,那么首先看看台湾《自由时报》是怎么利用《海角七号》攻击大陆的吧。它是这么说的:

“台湾有海角七号,中国有神舟七号。两者虽然都是七号,但海角在人间,神舟在天上。

我们的海角七号,是一首小人物为生活、感情、工作打拚的乡土诗歌;他们的神舟七号,是中国大地遍地劫难,毒奶品、黑心商品、政治威权罗网密布,却刻意营造一个虚无缥缈的登天神话。

海角的浪涛,虽然澎湃嘈杂,却是人民心声的吶喊,神舟一飞冲天,却是统治者飞龙在天、唯我独尊意志的展现,人民只能仰天长叹。

民主看似混乱,但乱中有序,人民生活在普世价值所建构起的制度之中,做一个有血有泪的人;专制看似稳定,但崩解的危机却潜藏其中,像座蓄积万年能量的火山,随时都会喷出熔岩,毁灭大地。

民主不需要神话,也不需要宏伟的象征,它的主角是活生生的小老百姓。少数大官纵然一时大权在握,但在历史舞台上,只是跑龙套的角色。而在专制体制中,统治者的地位等于神,坐在云端,摆在供桌,接受子民的祈求与膜拜,主宰了苍茫大地,人民就像刍狗。

中国改革开放之初,电影题材多是一些小人物的故事,表达一种我要活下去的意念。小人物对照起铜墙铁壁的独裁政权,似乎卑微得像路边任人踩踏的小草,却展现出无比强韧的生命力。这种电影虽是小品,却触动人心,不像现在的中国电影,一旦把壮丽山水、千军万马、宫殿、彩衣华服拿掉,就不知道还剩什么?

台湾在海角,中国在天际;我们在当人,他们想当神。这两个国家再怎么看,都不是同一国的。”

你看,多么的恶毒, 这不是公然的台独宣示吗?接下来我们再看看这部电影的剧情吧。

二战后,日本不得不把侵占的台湾还给中国,一个在台湾的日本人不得不回到日本去,在回国的船上给他留在台湾南部恒春的中国女人友子写了7封信,但这些信没有发出,直到2000年他死后,他的孙辈把这些信按原址寄回台湾,但信封上的那个“海角七号”的地址已经找不到了。

电影名是《海角七号》,“海角七号”有什么寓意呢?

日据时代一个日本男人和一个中国女人的爱情,在电影中被诗化、被怀念,其实是表达的对日据时代的眷恋,一种深深的媚日情结和殖人心态。

回到当下,阿嘉(范逸臣饰)接替爷爷当了业余邮差,正接到了这些厚厚的寄自日本的信,他好奇地打开信,读到了五六十年前的这个故事,于是开始寻找曾经的“海角七号”和那个叫友子的台湾女人。

友子,本是一个中国女人却叫的日本名字,一听就是日据时代的日本文化教育下培养起来的一代台湾人,一个强烈的符号。

电影至最后,阿嘉找到了那位友子,友子已经80多岁。但让阿嘉找到友子的人却是两个日本人,一个日本歌手,一个日本女导游,也叫友子,阿嘉从台北回到恒春,组织了一支七拼八凑的乐队,是为了给那位著名的日本歌手的演唱会暖场,而在这个过程中,这个中国男人又爱上了中间人友子。

《海角七号》刻意营造的这个中日爱情故事,台湾人感觉他们的感情堪比《泰坦尼克号》里的罗丝和杰克了,片中有大量的游船镜头进行这方面的暗示,把侵略者当年滚回本土的场面处理得诗情画意;而这对日台恋人的旧情,其实只是被用来做麻醉现在某些台湾人媚日情绪而已。

明面上的台独不可怕,文化暗独才可怕。《海角七号》就是文化台独的代表文化符号,同时还交织着浓浓的令人恶心之极的媚日情怀。可悲的是,我们很多人不仅无视它,还一起陷入那虚幻的柔情之中,做了台独的帮凶还不自知。

湖南卫视需要认真反思,何炅需要认真反思,并且要做出正确的事情来纠正这样的错误。

海角七号插曲,海角七号播放的背景音乐(1)

栏目热文

文档排行

本站推荐

Copyright © 2018 - 2021 www.yd16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