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有人想到了请一位书法大家来题写背面的碑文,但是参与设计和修建工作的建筑学家林徽因却认为,还是要请一位人民领袖写背面碑文,这样才更有历史意义。
之后林徽因和梁思成来到兴建委员会,和其他人商量碑文有谁来写比较合适。
大家的意见还是倾向于*,兴建委员会的主任彭真同志突然想到了一位合适人选。
他说,周总理的一笔颜体字很有功底,他的身份也非常适合题写碑文。
彭真同志的话说完,大家纷纷点头赞同,林徽因也眼前一亮,之后这个想法也得到了*的认可。
周总理为人谦逊,他的字也极为含蓄,但是结构却十分严谨,确实是非常适合题写背面碑文的。
他听到彭真同志的汇报之后,不仅爽快地答应下来,还开始认真地练习了碑文的内容。
无数人的心血凝聚周总理日理万机,每天的日程安排都被排得满满的,尽管如此,他每天早上都会抽出时间练习碑文内容。
为了写好全文,周总理先从每一个字练起,直到认为可以了,才又一遍遍地书写全文。
一连写了40张稿之后,周总理拿着自己认为比较满意的一张,找到了纪念碑的设计处处长刘开渠,让他看看自己写的符不符合要求。
刘开渠接到稿子一看,字迹非常工整,全文用笔不外露,而且出锋严谨,每一笔都非常饱满,每一个字都深得颜体精华,给人一种气势庄严的感觉。
细细看过之后,刘开渠连声称赞,连忙收下周总理的文稿,交由工人镌刻在碑身上。
前后碑文都写好了,然而将这些字刻上去,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因为在挑选纪念碑身用料的时候,选取的是中国本土的花岗岩,但是花岗岩又脆又硬,不适合雕刻文字。
经过研讨,工作人员决定用鎏金工艺做成金字,将字直接镶嵌进碑体,最后再进行细致的打磨,确保字体没有瑕疵。
这个问题解决了,碑座的浮雕也是一个大工程。
浮雕的图案是林徽因亲自设计的,她经过反复的研究和推敲,以唐代雕塑风格为蓝本,选取了牡丹、荷花和菊花这三种最具代表性的花卉作为装饰花环。
选定花卉之后,林徽因又画了几百张风格不一样的草图,她笔下的每一朵花、每一片叶子都经过上百次的描绘才定稿,最后为碑底的须弥座选定了8幅花卉图案。
除了花卉图案之外,还有8幅反映革命斗争的历史浮雕,这些浮雕结合在一起,既兼顾了中华文明,更体现了人民英雄的奋斗精神。
浮雕采用汉白玉雕刻,雕刻完成后再镶嵌到须弥座上,为了让浮雕完美地呈现出来,兴建委员会在全国招募工匠,经过严格的考核之后,这些工匠又进行了两年时间的培训,1955年才开始进行雕刻。
即使经过了两年的培训,工匠们也丝毫不敢大意,用了将近3年的时间,雕刻工作才完成。
除了碑体的装饰之外,纪念碑主体的碑心石,因为体积巨大,从选材、搬运到安装,也是一个巨大的工程。
在对全国各地的石料做了检验后,来自青岛市郊浮山的花岗岩因为质地、色泽都十分出众,被选为碑心石的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