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孩子的身高,没有哪个家长不焦虑。
特别是父母身高低点的,更希望孩子能突破“遗传”,长得更高!
可就算把后天能做的努力都做一遍,什么运动、睡眠、营养、补钙等,都见效缓慢,孩子也不一定能坚持。
如果这个时候,有一个“增高秘籍”,被权威认证,案例充足,效果显著,孩子只需要每月打一针,就能多长十来厘米。
作为家长,你心不心动?
而这个“针”,就是所谓的性抑制针!
1.性抑制针是什么?这是个俗称,学名叫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类似物,通过和垂体前叶促性腺细胞的GnRH受体结合,让性腺激素分泌减少,从而控制孩子的性发育进程,延迟骨骼成熟,改善最终成年身高。
举个例子:
我们都知道,人的身高在青春期长得最快。所以在这里,我们把青春期之前的身高,暂且称为“基础身高”。
那如果一个孩子从10岁开始发育,进入青春期。10岁以前的身高为基础身高,比如140厘米。
进入青春期之后,再长了30厘米,加在一起总身高就是170厘米。
但要是给娃打了性抑制针,推迟了孩子的性发育进程,让孩子晚于10岁发育,比如12岁。
那是不是就多了两年长个子的时间,基础身高可能就会长到150厘米。
这时候再加上青春期长的30厘米,总身高就来到了180厘米,孩子的最终成年身高被改变。
这就是很多家长给孩子打性抑制针的底层逻辑。
但这个逻辑正确吗?如果事情真有这么简单,岂不是遍地大高个?没有全面铺开的原因,难道只是性抑制针比较贵?
2.有病才能给娃打!没错!虽然标题很直接,但事实就是这么回事。
性抑制针确实有用,能让孩子长高。但它是一个药物!有明确的适应症!是治疗中枢性性早熟的标准药物。
图为《中枢性性早熟诊断与治疗专家共识(2022)》内容截图
而中枢性性早熟是什么?诊断标准有哪些?
简单来说中枢性性早熟就是孩子提前发育了。继续用前文的例子来说明:
如果孩子正常发育的年龄是10岁,中枢性性早熟的孩子可能会提前到6岁、7岁等,孩子的骨骼也会提前成熟,长高的总时长缩短,从而影响孩子的最终身高和心理健康。
这时候用性抑制针,推迟孩子的发育年龄,让孩子在正常的时间正常的发育,有正常的身高增长时间,从而产生长高的效果。
目前中枢性性早熟的诊断标准是:
(1)性征提前出现。即女童7.5岁前出现乳房发育或10岁前出现月经初潮;男童9岁前出现睾丸增大。
(2)性腺增大。即盆腔B超显示女童子宫、卵巢容积增大,且卵巢内可以看到多个直径≥4mm的卵泡;男童睾丸容积≥4ml。
(3)血清促性腺激素及性激素达到青春期水平。
(4)多有骨龄提前,骨龄超过实际年龄≥1岁。
(5)有线性生长加速,年生长速率高于同龄健康儿童。
如果家长观察到孩子有第一点身体表现,就要提高警惕,尽快带孩子前往医院检查。
医生会根据一系列检查结果,和其他疾病区分后得出结论。因为孩子性征提前出现,不一定就是中枢性性早熟,还有可能是其他疾病。
等最后确诊是中枢性性早熟,才会考虑给孩子打性抑制针。
对于正常发育的孩子,根本不需要打性抑制针,就算你有这个需求,医院也不会给你开。
但在医院以外的一些机构或者中介,可以凭处方拿到多天的药量。可其中的风险谁来承担呢?会是这些机构吗?
图源相关新闻截图
那些药物本身的不良反应,以及使用过程中的风险,都会落在孩子和家长的头上。
3.不良反应不能忽视!根据《中枢性性早熟诊断与治疗专家共识(2022)》,性抑制针治疗过程中偶尔出现皮疹、潮红、头痛,但这些情况通常比较短暂、轻微,不影响治疗。
此外,零星报道的不良反应还有抽搐、Q-T间期延长、股骨头滑脱以及垂体卒中等。
所以在治疗过程中,要每3个月监测性发育情况、生长速率等;每半年测一次骨龄;同时还需要监测促性腺激素和性激素水平,以评估下丘脑-垂体-性腺轴抑制情况。
图为《中枢性性早熟诊断与治疗专家共识(2022)》内容截图
包括什么时候停止打针,都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并没有统一的标准。
所以那些正常发育,却要打性抑制针的孩子,不仅药物本身的不良反应无法常态检测,何时停药也不能科学处理。
甚至有相关研究发现,如果11岁后继续使用性抑制针治疗,不仅不会提高成年身高,反而可能会降低。
以及最根本的重点是:
性抑制针是一种药,是用来治病的!
正常发育的孩子,并没有生病,那为什么要打针呢?
平时吃点感冒药,用点激素药,大家都小心翼翼,害怕影响孩子发育,怎么到了这儿,就变得大胆起来了呢?
当然我们也理解,孩子的身高焦虑确实影响着很多家长。希望孩子长得更高,这样的愿望不是错的!
只是面对市面上复杂的信息,大家又爱子心切,很容易踩坑,好心办坏事。
所以今天这篇文章,希望给有身高焦虑的家长一些安抚,也希望大家采取更安全的方式帮助孩子长得更高。
比如运动、睡眠、营养等。虽然慢,但个子都是一天天长出来的,这些方法也要一天天坚持才能看到效果!
更多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