琴岛食谱(74)
王铎 著
青岛海参随笔
看官,海参自古位列“海中八珍”之一,国人一直趋之若鹜,民间亦备受崇幸。此话题很难说个一二,尤其是青岛,尤其是我。
今日题目一出,我就犯了难。如果是长篇大论,那轮不到我;如果是戏说、妄言,那又不是我;怎么办?只好采用古人之策,想到哪里就写到哪里,随笔者也。对,由它去!岂管东西南北风,花开花落两由之。
海参
随笔之一
据说欧洲人不食海参,原因不明。有人说人家嫌麻烦,又有说无营养的,还有说是相貌不好看的。叫我看,这都不是理由。我是亲口问过一位德国专家的,他称“易得病”,不知真假。如果换做中国人的说法,翻译过来,可能是“容易引发陈病”吧。当然,这也不是真相,也不是科学,也不是理由。仅仅是一次友人之间的闲聊而已。
随笔之二
青岛人什么时候开始吃海参的?
反正,明代万历版《即墨志》中无记载。清代康熙版《胶州志》中,亦无记载。不过,里面都有“蛤蜊”的记载。而在清代乾隆二十八年版的《即墨县志》中,却发现了“海参”的记载。这就是说,自1763年至今,青岛人已有整整260年的海参食用史。
随笔之三
为什么海参也叫沙噀?
明代大诗人、学者冯时可在他的《雨航杂录》中,有这样的一段诠释:“沙噀,块然一物,如牛马肠脏头。长五六寸,无目无皮骨,但能蠕动,触之则缩小如桃栗,徐復拥肿。土人以沙盆揉去其涎腥,杂五辣煮之,脆美为上味。”
冯时可是松江华亭(今上海松江区)人,他不仅告诉我们什么叫“沙噀”,还推荐了一种海参的吃法,“辣煮法”。但在青岛,却没听说有这种吃法。
随笔之四
今之海参,主要是指刺参。其背面呈黄褐、黑褐,或带暗绿色,有时有白斑点,并有六排肉刺;腹面呈黄褐或赤褐色,有管足三纵带。
在上世纪三十年代,小青岛礁石周围水下特别多,故曰“青岛参”,简称“青参”。
不过,“青参”在当时数量很少,价格也极贵。据当时的商家说,凡市面上所见的,大多都是舶来品。有海洋学家称,这些舶来品,十有八九都是从韩国和日本输入的。并叹道:既然青岛都是这样,中国内地各处卖的食用海参,更可想而知了!
随笔之五
1936年在青岛湖南路72号修建的新新公寓,就是后来的华侨饭店,最早推出了一道名菜,即葱烧海参。此菜甚得许多电影明星的青睐,据说赵丹、舒适、崔嵬、王丹凤、方化和秦怡在青岛拍电影的时候,都曾前往品尝过。
葱烧海参
1979年初冬,我有幸也在华桥饭店品尝过此菜,果然美味!记得当时的大厨还特意炫耀说:“这一直是华侨饭店的看家菜,岛上其他宾馆饭店做得都不正宗。”
的确,大厨说得对。后来我又在其他饭店吃过,都不行。不是海参胎了,不脆,就是葱烧得过火了。反正不得法。
可是我总想知道其中的秘密。
一次,我偷偷请教青岛名厨郭经纬。他告诉我说:“嗨嗨,没什么秘密!就是把海参和葱分开烧,等即将上桌了,再烩到一起。色香味形俱全!”
看官,真可谓醍醐灌顶,一语中的。
随笔之六
都说海参是大补,营养价值极高。
有次,我专门请教过一位海洋学家。他说:“你是想听真的,还是想听假的?”
我说:“当然是想听真的啦!”
“那好,让我告诉你——不就是都说是海参中有胶原蛋白吗?”
“对呀!”我应道。
“那我告诉你,一个猪蹄子的胶原蛋白,就等于三十个海参。”
我一听,笑了。说:“照你这么说,那吃海参还不如吃猪蹄子了?”
“也不能这么说。古人是怎么理解的,我不知道。但海参能够提高人的免疫力,这还是真的。”说完,他也笑了。
看官,我俩都笑到一起了。我终于得到了吃海参好处的秘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