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播读经典,陪您说晚安。大家好!这里是闪电夜读,我是城阳融媒主播徐敏,今晚与您分享的是徐鲁的文章《胶东童谣小忆》(节选)。
我的童年是在故乡胶东半岛的小山村度过的,大部分时光是和祖父、祖母生活在一起。他们一生勤俭,对我的教育和影响很大。他们能讲很多民间故事。六七岁时,祖父给我出过一组谜语,“上山直溜溜,下山滚粸馏。摇头梆子响,光洗脸不梳头”,让我每一句猜出一种动物。
“粸馏”是个方言词,在胶东是一种用红薯面、玉米面或黄豆面混合做成的窝窝头,即日常食用的“粗粮”。四种动物分别是狐狸、野兔、驴子、猫。
这个谜语我至今记得,小时候听到过、念诵过的那些童谣,也一直没有忘记。有时有的句子记得不大准确了,我就请老家的老人或当年一起玩耍的小伙伴儿帮着回忆一下。
老家有一位著名的民间文学研究家、民俗学者山曼先生,生前曾赠给我一册他选编和注解的《山东民间童谣》,是一本满载童年回忆和美丽乡愁的“童年小百科”,是我心目中的“宝书”。
汪曾祺先生写过一篇《童歌小议》,其中说道:“旧日的儿歌无作者,大都是奶奶、姥姥、妈妈顺口编出来的,也有些是幼儿自己编的,是所谓‘天籁’,所以都很美,美在有意无意之间,富有生活情趣,而皆朗朗上口。”他认为,童谣是一个人最初接触的并且会影响到他们毕生艺术气质的“纯诗”。
对此我深有同感。因此我也期望现在年轻的爸爸、妈妈,都能够尽量给自己的孩子多教几首美丽的老童谣,使孩子们从短短的童谣中感到生活的情趣和人间的爱心,并以此影响到他们今后的个性和气质。传统童谣和儿歌也被称为“母歌”。幼童们在接受最早的“母歌”后,才循序渐进,开始接触儿童文学作家们创作的新儿歌和儿童诗。
孔子说:“不学诗,无以言。”意思是说,如果从小不能学会读《诗经》,读诗歌,那你长大了恐怕连话都说不好呢!更何况,无论是从古老的《诗经》还是传统的儿歌、童谣里,还能懂得许多关于草木鱼虫的知识,学到丰富的自然科普知识、生活经验和做人道理呢!
无论是在中国北方还是江南,都有一些世代相传的、经过漫长的岁月和无数代孩子念诵的老童谣,至今依然常读常新、经久不衰。小孩子从这些儿歌和童谣里感受和体会到我们的汉语之美,进而去热爱自己的母语。这些童谣伴随着一代代孩子度过纯真的孩提时光,优美的韵律也将永远回响在每个人遥远和亲切的记忆深处,成为他们一生中最难忘的忆念与最温暖的怀想。
作者:徐鲁
来源:《胶东文学》2024年第6期
主播简介:
青岛城阳区融媒体中心主播 徐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