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饺皮要切成上窄下宽的梯形。
一个面团能出100多个水饺皮。
三鲜馅儿藏着老味道
“要吃地道的博山水饺,就得自己擀皮,自己调馅。”孙丽芹说,不光是考虑到疫情的因素,更要紧的是,为了这口地道的博山水饺。
“我母亲今年101岁了,今天早上包完水饺,我还要赶到她家里做饭。”孙丽芹说,老母亲喜欢吃肉,喜欢吃肉三鲜的博山水饺,今天这样的水饺,老人能一口气吃五个。
博山水饺除了水饺皮讲究,饺子馅也有独到之处。
上世纪30年代初,博山人石玉璞在孝妇河畔开了家饭店,因为经营的水饺馅大肉多,加之为人厚道,童叟无欺,石蛤蟆水饺的名声逐渐享誉当地。以至于很多外地人认为,来到博山,不吃一碗石蛤蟆水饺,就算是白来了。
石蛤蟆水饺的馅儿,也成了博山水饺的正宗。
孙丽芹家包的就是地道的博山三鲜馅儿的水饺,主料是猪肉、木耳、海米和韭菜,调料有花椒皮水、葱姜末、酱油、耗油和白糖。
“我今天一早就去绞了点肉馅,肉馅要放点花椒皮水,主要是为了去腥。”孙丽芹说着,依次放入木耳、海米、葱姜等等,“韭菜在放进去之前,先倒点香油,这样能锁住水分。”
三鲜馅儿调制完,混合着花椒、猪肉和韭菜的香味,就溢满了整个厨房。
包水饺也是一门技术,四四方方的饺子皮,一头卷住肉馅,顺势一裹,两头对捏,一个两角高挑的元宝造型就出来了。博山水饺的元宝造型,更有招财进宝的美好寓意。
外孙女缠着孙丽芹要吃水饺。
太平社区居委会干部李林(左)跟孙丽芹聊起了包博山水饺。
重拾传统,寻回年味儿
当天,恰逢太平社区发福利,每家每户一桶花生油、一袋大米、一箱子藕和50斤面粉。因为孙丽芹的小女儿没有劳动能力享受低保待遇,因此,还多加了一份帮扶的米面油等生活物资。
“正好,今天可以试试这新面粉,看看包出来的饺子质量咋样。”抬着面粉和大米爬上孙丽芹住的6楼,太平社区居委会干部李林一进门,就跟孙丽芹讨论起了包饺子。现在,50岁以下的博山人很少有人能擀得了这种饺子皮儿了。如果想包水饺,楼下的超市就有卖的。虽然便宜省劲,但似乎少了很多东西。
其实,这种有关饺子的话题,也是积累着春节的年味。
“我们给居民发面粉,除了让居民享受到福利,也想让大家体验那种过年的喜庆气氛。全家人在一起擀皮子,包饺子,年味儿就找着了。”城西街道办帮扶干部杨艳玲告诉记者,他们送面粉的时候,也会跟居民谈论擀皮包饺子。“平时,忙于工作就算了,但咱传统的春节,该麻烦,就得麻烦一点。自己擀皮包水饺,吃起来才有年味。”
“吃水饺,就是吃馅儿,咱博山水饺讲究的是皮薄馅大,所以擀皮和调馅儿都非常重要。”杨艳玲告诉记者,今年,新时代文明实践的志愿者们也有了一个新的任务,就是在社区帮大家一起寻找传统年味儿。
近年来,博山区城西街道办积极推进新时代文明实践工作,以群众需求为导向,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文明实践活动,让百姓切实感受到了党和政府的温暖。寻找传统年味儿,就是社区文明实践工作的探索与创新。
“博山大皮儿水饺开擀了,年味儿也有了。”杨艳玲说道。
大众日报淄博融媒体中心记者 李波 通讯员 张海锋 曹锦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