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央广电总台中国之声
中国之声特别策划《黄河人家》,讲述沿岸人民与母亲河相依相守的故事,记录他们在时代变迁中,与黄河的和谐共生。今天推出第五篇——《流淌希望的河》。
黄河内蒙古段全长830公里,流经6个盟市,形成巨大的“几”字弯,造就了沃野千里的河套地区。托克托县河口镇是黄河上中游的分界点。流域内生态资源丰富,生物多样性集中,是国家重要的生态功能区和北方生态屏障。
乌海是黄河入内蒙古后的第一站。二百里黄河穿城而过,大河两岸沙漠、戈壁、山脉、绿洲等自然景观交相辉映。
客商在郭金奎的大棚里
内蒙古乌海市绿色生态农业园,这些天,郭金奎家大棚里的葡萄陆续成熟。绿叶掩映下,各色葡萄缀满枝头,农户们一手提桶、一手拿着剪刀穿梭在葡萄藤架间。这个季节,郭金奎家一天能卖100多箱,七八百斤葡萄。
郭金奎:像咱们这个原来叫“女娜皇后”,我又给它起了一个别名叫“超级女皇”,口感相当好。
客商:把这个还有其他品种给我们装上几箱子。
客商:上次我们给你带到呼市,这次准备带到宁夏,做一个推广。
郭金奎:礼拜日来个上海的专家,专门就考察咱们这个葡萄,准备在这儿搭一个平台。
坐船去黄河河心滩上种玉米
68岁的郭金奎是乌海市乌兰淖尔镇农业生产致富的带头人,1993年,他带着一家老小从当时的乌兰察布盟来到乌海市。
“三十里的明沙二十里的水,五十里的路程来摸黄河泥,半个月跑了十五回,跑成了罗圈腿。”郭金奎唱起的这首民歌,原本描绘的是爱情故事,被乌海人民改了歌词,歌里“半个月跑十五回”的地方就是黄河河心滩。当年,在老家种地只能温饱,郭金奎决定换个地方打拼。
郭金奎:乌盟(原乌兰察布盟)十年九旱,年景好了,一亩地打200斤粮。有这么个机遇,乌海开发乌兰乡,这时候我来了。
黄河乌海段,远处是河心滩
在乌海,黄河穿城而过,留下了几十个土地肥沃的河心滩。郭金奎夫妇俩拿出当时家里全部的积蓄2万块钱承包了100亩河心滩,在滩地上种起了玉米。
郭金奎:四面都是黄河水,当中有个几千亩地。当时买一亩地是200块钱。本地人就说你是个大傻瓜,你拿钱买地为啥?地是挺好,就是每天种地坐船不方便,地在黄河里头,一个队才就一个船,非常麻烦,没人想种这个地。
不管别人说什么,郭金奎和媳妇、二儿子每天起早贪黑,扎在河心滩。
能载130人的大木船晨发晚归,这是郭金奎他们往返河心滩与岸边的唯一交通工具,农忙时,误船也是常有的事。
郭金奎:误了船没办法,就要过夜,当地人游泳也能过,我们也学人家。来这之前,连水都没见过,到这就从旱鸭子变成水鸭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