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陶然 编辑|魏晓
开海季,凌晨五点。
广东省台山市渔民雷芳一天的奔忙,始于天边那一抹鱼肚白。
“等了三个半月,小渔已经迫不及待了。”渔小仙,是雷芳抖音账号的名字,在上面分享捕鱼和赶海日常的雷芳,被粉丝称呼为“小渔”。渐渐的,她自己也用上了这个昵称。
休渔期结束,雷芳和家人即刻回到了出海的日常节奏。西南风卷起海浪夹杂着雨点,坦白讲算是天公不作美,但雷芳对此并不特别在意。
浪有点大,但她似乎已经习惯了。雷芳更在意的,还是这一趟的收获。据说,西南风是虾最多的时候。
前几网捞上来一些个头不大的鱼和虾蟹,雷芳对着镜头解释了一番“过季了”,转手放归了海里。好在,大半天的时间里,小船下的网大多颇有收获:捞到了个头很大的黑虎虾、牛尾鱼,还有须虾、三牙鱼和梭子蟹。
“忙完这里又忙那里,根本忙不过来,所以你看,都是积少成多。”
渔村的电商机遇天气、风向和水流。
出海的时候,雷芳通常是靠这些来判断,船大概要往哪个方向、在哪里下网。
“北风天不太会有东西,而南风天和东北风一般会有东西。”
她说,这并不是她自己总结的心得,而是父母和老一辈渔民一代一代摸索、传承下来的。
经验,也是积少成多。
雷芳是湖南人,小学五六年级时和弟弟跟随父母从老家移居到广东。
在当时,从穷苦的农村出来往南方打工是一种流行,雷芳的父母来到珠海,和老乡一起开始了在风浪里的生活。
父母的本意,当然是想雷芳能走出渔村,过上相对安稳,至少不这么辛苦的日子。但在城里当了十年上班族的雷芳,却在30岁出头的年纪,选择了回到渔村、和父辈一起过上了“靠海吃海”的日子。
雷芳说,自己是那种愿意求安稳的人,选择回到渔村并留下来跟家人出海,也只是因为公司连年不景气,闲在家里想着找点事做。
回忆起自己在城里上班这么多年的收获,除了耐得住辛苦和一副好脾气之外,大概就是闲暇时刷短视频,看到了其他农人是如何用手机记录种地、做饭这些平凡日常的。
她想,我也可以用手机拍一拍出海、记录下渔民日常的快乐和辛苦,分享出去看看。“当你面对一望无际而变幻莫测的深海,中途的困窘和收获的喜悦,往往是演不出,也藏不住的。”
这种真实感,渐渐为雷芳积累下一点粉丝,开始有了关注和留言。偶尔闲下来的时候,雷芳会打开手机和粉丝互动。但更多的时间,还是用在了和那些渔获打交道上。
毕竟渔民真的很忙,早早出海到各处下网、收网,回到岸上分拣、挑出已经不新鲜的鱼和虾蟹扔掉,能拿去卖的尽快冷藏装箱。
折腾一番后,岸上的采购商却并不客气——雷芳所在的渔村位于台山市下川岛,面积不大。开车一个小时左右就能环岛一圈,且岛上大多都是渔民。这样一来,每天捕捞上岸的鱼虾蟹都是卖家多而买家少,如果采购商不收,大概率要坏在渔民的手里。
所以,能卖掉就好了,谈不了什么价格。
“采购商不收的话,渔民也不知道带回来这些东西要卖到哪里,只能拿去市场去摆卖,但又卖不了多少。”
当然,这种无奈,雷芳并没有主动发在自己的账号里,毕竟老一辈渔民都是这样,日子勉勉强强也还能经营。她还是每天用用手机拍下出海的日常,攒一些素材拼在一起,权当是记录生活。
有粉丝开始在评论区问,“小渔,你爸妈出海的那些东西,那些螃蟹和鱼,能不能卖给我们?”
一个窗口,由此被发现。
雷芳开始尝试通过抖音去销售海鲜。起初只是偶尔回复粉丝的询问,将一些海鲜卖给有需求的粉丝。随着订单的逐渐增多,她意识到这可能是一个改变自己甚至渔村命运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