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刚过去的寒假,我带着小孩在清迈和普吉晃荡了二十多天,什么都挺好,就是没有自己做饭(下次准备租带厨房的Airbnb),时间越长越觉得哪里不对,回国到深圳转机,在机场吃“遇见小面”,我要了一碗红汤馄饨,我儿子要了一碗清汤馄饨,然后感觉魂不附体的胃总算又踏实了。
先加鸡高汤,再加红油,拌匀即可享用。素菜是我自己加的。
超过半年没有回四川的后果就是味觉失忆了。直到三月初,朋友给我寄了一份雅安荥经的棒棒鸡,一份1斤,我吃了三顿。某个傍晚,我把棒棒鸡和料汁、红油混合,加了春天的小香芹、新鲜的笋丝,拌匀,我细细地啜着一块块鸡肉,间或吐出一点鸡骨头,一口鸡肉咽下去,再吃几根爽脆的芹菜或春笋,等我把盒子里的那些棒棒鸡都吃完,抬起头,一种快乐油然而生——刚好家里只有我能吃这么多辣(不用考虑给谁留一点),也刚好没有说我吃相太馋的我妈,安安静静地吃一份棒棒鸡,也可以进入心流。
我吃棒棒鸡的时间大概要比我的实际年龄小一点,红油拌鸡这种做法在四川其实到处都有,只是究竟是谁发明了干拌之外加入高汤,让鸡肉调味更平衡的做法,实在很难考证了。我记得小时候跟我外公去吃邛崃奶汤面(其实就是用鸡高汤加盐做底汤),店里就有“钵钵鸡”,切得大小尽可能均匀的鸡肉片,用调味料和红油拌匀,盛在盘子里,每片2毛钱。那个时候一碗面才1.5元,我经常只舍得夹2片钵钵鸡,虽然其实很想多要几片。
后来县城里出现“棒棒鸡”,最吸引人眼球的是剁鸡的时候拿着菜刀的大姐不发力,等着旁边的她老公拿着一个像摇铃一样的棒槌敲一下一下,整整齐齐地切出鸡肉片。比起旁边一个人卖卤肉的大姐,这个效率实在有点低……然而这个操作究竟是从哪里开始的呢?
棒棒鸡这道菜据说起源于乐山汉阳坝(今属眉山市青神县),黄佑仁先生曾经跟我讲,当年听更老一辈的张云兴师傅教课讲“棒棒鸡”时,说汉阳坝主产花生,当地的鸡“近水楼台先得月”,平时也吃了不少花生,因此鸡肉肉质更好。煮鸡时要用绳子捆住,用棒棒锤松,使鸡肉易于入味。讲完这个背景,张师傅再接着讲棒棒鸡的调味是“怪味”,刀法可切片、条、块。而我的朋友Qinou给我找了另一个解释:早年在汉阳坝卖鸡的多是小商贩,资金有限,每天只能买卖两三只鸡、宰成小块出售来勉强营生,既然是一块一块地卖,下刀切块就很有讲究:要根据鸡的重量,先确定每个部位可以宰多少块,骨头重的可以宰成大块,骨轻的部位就宰小点,鸡胸肉则片成鸡片。
为了把鸡块宰得均匀,商贩准备了专用的小木锤。先将煮熟的鸡按部位剖成几大块,然后平放在菜板上,将刀安放在恰当的位置,用小木锤敲打刀背,保证每次下刀不偏不倚,这样切出来的鸡肉规格、形状公平合理,不同部位价格不同,让食客丰简随意、各取所需。正是因为其美味平价、人人可买,于是广为传播,成为了一款知名小吃“棒棒鸡”——这个版本听起来感觉用“棒棒”是因为小贩的刀工不够好,但是也很合情合理。
虽然棒棒鸡起源在汉阳坝,但是后来更出名的是雅安荥经棒棒鸡,也是现在更常见的、要加更多鸡汤,整碗“汤汤水水”的版本。另外随着餐饮品牌的跟进,我看有的连锁熟食企业研发了麻辣、五香、泡椒、藤椒、香辣、咸鲜和酱香……口味的棒棒鸡,让四川人也大开眼界。
左边棒棒鸡,右边椒麻鸡
如果你到四川逛过菜市场,你就知道四川人对棒棒鸡有多么热爱。首先,它非常好吃,回家电饭煲煮一锅米饭,再随便做一份青菜,就能搭配出咸淡相宜的一餐;其次它用料扎实,在家要熬高汤真的太费劲了,而且一只鸡熬出来的远远没有一群鸡熬出来的香;第三就是便宜,考虑到剁鸡的难度,吃现成的确实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