烟囱里弥漫出煮红薯的香甜,锅灶边飘起做粉丝的雾气……近日,现代快报记者来到淮安市涟水县洪荡村,这里至今仍保留着手工制作红薯粉丝的传统,历经洗薯、粉碎、过滤、打芡、漏粉、捞粉、冷却、晾晒等近十道工序,老手艺人们开始制作粉丝,等到热气腾腾出锅,这年味也就来了。
古法制粉30多年,近10道工序煮出浓浓年味
酸菜羊肉粉丝、杂烩粉丝汤、烫粉丝……冬天的各色配菜里,粉丝可是不能少的,等到菜烧好,味道浸透后,从锅里挑起,呲溜呲溜下肚,别提有多满足了。
在洪荡村,负责打芡、揉粉、漏粉的是安师傅,他做手工粉丝30多年了,打小他就看着父亲做粉丝。制作红薯粉丝,必须在寒冷结冰的腊月才可以,通常需要一大家子人上手,从中午忙到晚上。“100斤红薯出15斤粉丝,我们一天能做400多斤粉丝,现在大多是机器做的,手工粉丝越来越少了,因为费事,很少有年轻人愿意学。”安师傅表示,自己就好这一口,也不想让这手艺失传,他觉得手工粉丝口感更劲道,能唤起小时候的记忆。
午后的阳光洒在师傅们的脸上,满屋子氤氲的雾气犹如仙境,一大群人热火朝天又有条不紊地忙碌着。农村都是用很大的铁锅和土灶,先烧一锅滚滚的开水,师傅先将已经制作完成的红薯粉放到机器中兑水,再人工揉粉、醒粉,做成一个约50斤重的大面团,这通常需要4名师傅揉上20多分钟。
记者跟着师傅们一起揉起了粉,这个过程中需要加入滚烫的开水,揉一阵后,再把面团翻转过来,很是费劲。随后,记者拿着揉好的小面团放进满是小洞的漏斗里,敲打施压,出来后就成了一根根的生粉丝。生粉丝滑进滚开的大锅里,煮熟就成了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