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九江吃吃喝喝之八 唯妙照相馆 煮烫饭炒现钣 小池口吃藕 代食品
前文配了张1961年的老照片,得说说老九江的“维妙照相馆”。当年我们一说照相就是“唯妙”——《唯妙照相馆》好像是最有名的一家,地址就在大中路人民医院的对门,也不知对不对?反正我的小学毕业照、我家几次照相,都在那里。初中毕业合影,有个同学(脚有点拐,对不住忘记名字了)在那里工作,给我们照得特别好。
(图1 配合欣赏抗战前老照片 牯岭田舍)
为此,我查资料找“唯妙”,倒是找到抗战前九江有两家“维妙照相馆”,一家“维妙”在三马路,另一“新维妙”在大中路——所以我觉得的“唯妙照相馆”,前身有可能是解放前的“新维妙照相馆”。
接着再说老九江的吃吃喝喝,“煮烫饭”、“炒现钣(羡)饭”,与吃红白萝卜樱子。
当年上学吃早饭,九江话“过早”,我家其实很少在外面吃小吃,原因之一周围也没有饮食摊店,多是在家吃“烫饭”——就是剩饭加热开水烫,煮都不煮,故名“烫饭”,更多还是煮煮吃。
说到剩饭,九江话又叫“xian饭”。九江文史专家陈尚秋先生画作《炒羡饭》,说明是“羡饭即现成的熟饭”。什么“现成的熟饭”?用“羡”只同音,没表现出意思1我觉得直接明白的“xian饭即剩饭”,九江话“炒xian饭”就是“炒剩饭”的意思;“xian”强调“剩”、过去了!故我用“炒现饭”,或用“炒先饭”。
(图2 九江文史专家陈尚秋画炒羡饭)
有乡友留言那时“瓜菜代”吃萝卜樱子。我也记得,那三个字可不是民间闲话,也不是后世的描写,是当年红头文件下达的渡荒的的重要措施哦!那时,南门口唯一的自来水龙头东边的小厂子的窗口,成了“蔬菜供应点”,天没亮就跑去排队,等半天才买到春节定量供应的没包心的大包菜、红白萝卜樱子——樱子是长了大萝卜的老叶子,可不是好吃又嫩的萝卜秧。买回家煮菜粥,不是炒菜是和饭吃哦。
说起“瓜菜代”,九江气候差,城里又不比乡下,南门口除种点菜有什么能代的?想得出最好是莲藕了;只可惜九江不太产藕,码头大对黑市又抓得紧。倒是对江湖北黄梅县传统产藕,有些九江人就跑到小池口去搞吃的。
(图3 2009年本人拍庐山抗战纪念馆)
黄梅小池口过江去吃藕
现在“九江长江大桥”的对岸,就是小池口,因为只隔条江,历史上曾归属九江,与九江关系很密切,九江人好多祖上就是黄梅人;黄梅的产出,常常就靠到九江来卖。小时候听黄梅戏,也以为就是黄梅县的。
小池口,与九江的水路交通很方便;除民间小船外,一直有固定的渡轮半小时一班。当然是黄梅人来九江的多,九江人去小池口的少。在八十年代以前,九江人常到码头等小池来的渡轮买东西,主要是吃货,形成码头江边市场非常热闹,不知是“黑市”还是“灰市”?总之随政府管理的时松时紧反反复复。我也买过好几次鸡、鸭、整只的狗肉呢!
可是到了“困难时期”,反过来九江人跑到对岸去,听说哪里有卖藕吃,不贵。我与哥哥一听说,也去小池口玩,也想去吃东西。去小池口的轮渡码头,就在西门口的江堤下。渡船小火轮,船票好像是二、三角钱?轰轰隆隆偏上游走斜线,大约40分钟靠岸搭跳板,离小池口还有一二公里。冬天水浅堤岸高高在上,人们都在堤脚走,泥滩沿途果然散布着小吃摊——隔几十米一个,一个人一个火炉烧一口鼎罐……只可能是黑市了。
兴冲冲进了小池口镇,一条青石板路,两边平房夹着几个店面,里外看不到几个人;可能日子没选好,只见一条冷冷清清的小街,到新华书店探了探就没有意思了。赶快往回撤,肚里也消化差不多了,回途细看那些吃食摊,都是煮红苕和煮藕块;白水煮莲藕五角钱一碗,按黑市不算贵,按公家卖的高价食品算便宜,但按当年人均收入又真不便宜;可是,在九江吃不到呀!
——这一说,就扯出了两个专有名词“代食品”与“高价食品”,都是有红头文件的。
代食品?简单说就是代替食品以食用的东西,依南北方与地区有很大差别,据说分为四类:第一类为农作物类代食品,如水稻、小麦、玉米、高粱等的叶、秆、根、玉米皮、玉米芯、稻谷壳等,薯类作物的叶、茎、根等。第二类为野生代食品,是野生植物的秸秆、根、叶、皮、果实等,如榆树叶、树皮、橡子、芭蕉芋、蘑芋、石蒜、土茯苓、大百合、野苋菜、洋槐叶、沙枣、鸭跖草等。第三类为小球藻、红萍等浮游植物。第四类是合成类,如“人造肉精”、“人造肉”、叶蛋白等,相对科技量高一点,也归为精细代食品。
至于“高价食品”?就请等下篇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