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姨,你胆固醇又超了?你连鸡蛋都不敢吃了,红肉也戒了,咋还能高成这样呀?”他姨平日里在饮食上格外谨慎,蛋黄、牛肉碰都不碰,早餐常年是燕麦粥搭配水果,零食只选坚果和脱脂酸奶,就连油用的都是橄榄油。可每年一查血脂,总有一项不达标,不是甘油三酯高了,就是低密度胆固醇偏离参考值,搞得她都快不敢正常吃饭了,仿佛吃啥都可能让血脂 “爆表”。
其实这种情况挺常见的。很多人一提到高血脂,脑海里首先蹦出的就是 “不能吃油”,其次就是 “得远离蛋黄、牛肉、坚果”。然而,研究早就表明,高血脂的根源并非这些天然高脂食物,而是血脂调控系统出现了故障。真正致使血脂失控的,并非仅仅是油脂含量高的食物,而是那些会干扰身体脂代谢节律的 “隐藏危险”。蛋黄虽说胆固醇含量高,但它含有的磷脂、卵磷脂、胆碱等成分,反而能够参与肝脏脂代谢调节呢。
牛肉属于红肉,可它富含肌氨酸、B 族维生素、共轭亚油酸,对调节高密度脂蛋白是有帮助的。至于坚果,就更不用说了,其含有的植物甾醇、多不饱和脂肪酸、抗氧化物质对于调节血脂有着明确的益处。所以,这些食物压根不该被列入 “高血脂黑名单”。真正让高血脂反复出现、药物都难以控制的,是以下四类食物,它们不一定油脂含量高,却会从机制上扰乱脂代谢平衡,还会对肝脏、胰岛、内分泌系统持续造成干扰。
隐藏型高糖加工品这类食物可不是指那些一眼就能看出的糖果,而是那些看似 “健康” 的食品,像早餐麦片、低脂酸奶、全麦面包、能量棒、即食沙拉酱等。这些食品的标签上常常写着 “低脂”“无反式脂肪”“全谷物” 等字样,让人误以为可以放心食用,可仔细看成分表,会发现糖含量高得惊人。尤其是果糖、玉米糖浆、麦芽糊精这类形式的糖,它们在体内的代谢路径是直接经过肝脏的,不需要胰岛素调节,会强制性诱导肝内脂肪酸合成。
有研究发现,每日摄入果糖超过 40 克的人,其肝脏合成 VLDL(极低密度脂蛋白)的速率比摄入量低的人高出 52%。而 VLDL 是甘油三酯和小粒低密度脂蛋白的前身,这种脂质形式在血管壁沉积的能力很强,是推动动脉粥样硬化的因素。也就是说,血脂出问题,不是因为吃油,而是吃了这些 “伪装成健康食物的糖” 导致的。
高温乳化复合油制品比如连锁快餐里的油炸食品、工业饼干、奶香味泡芙、蛋黄酱类酱料等都属于此类。这些产品使用的是复配植物油,其中不少是经过高温反复加热的工业油脂,虽说成分表上反式脂肪显示为零,但实际检测仍会有微量存在。这种油脂结构不稳定,含有大量过氧化脂质和氧自由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