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霜山楂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南宋光宗赵惇时期。在南宋时期,糖类调味食物的使用明显增多,特别是麦芽糖、蜜糖和沙糖等,这些糖类调味食物在大城市如北宋的开封和南宋的杭州尤为常见。此外,制作糖霜山楂所需的糖霜在宋代已经出现,虽然纯度不及现代冰糖,但为糖霜山楂的诞生提供了可能,今天分享一个糖霜山楂的商业制作配方,喜欢的朋友记得关注收藏
原料比例(以10斤山楂为例)
1. 山楂:10斤(选大小均匀、果肉硬实的品种,如大金星或大五棱)
2. 白砂糖:3-4斤(成本低,出霜稳定,可替换部分为冰糖粉增加光泽)
3.水:1.5斤(糖与水的比例约2:1,需根据湿度调整)
4. 柠檬酸/白醋:10-15克(防止糖反砂,延长挂霜时间)
5. 玉米淀粉(可选):50克(撒在成品表面防粘,提升卖相)
【工具准备】
1. 商用炒锅/电磁炒锅(直径60cm以上,带温控功能更佳)
2. 长柄木铲/硅胶铲(耐高温,防糖粘黏)
3. 不锈钢托盘(冷却用,提前刷薄油防粘)
4. 鼓风机/风扇(加速冷却定型)
5. 食品级一次性手套**(卫生包装使用)
【详细步骤】(以单次10斤量产为例)
1. 预处理山楂
去蒂清洗:流水冲洗山楂,用剪刀剪去果柄和花萼(保留完整果形防破损)。
晾干/甩干:用果蔬脱水机甩干水分(或用风扇吹干2小时),确保表面无水珠(否则糖不挂霜)。
2. 熬糖浆
混合糖水:锅中加入白砂糖3斤、水1.5斤、柠檬酸10克,中火煮沸后转小火。
测试糖浆状态:
第一阶段(糖水沸腾):撇去浮沫,持续搅拌至糖完全溶解。
第二阶段(糖浆粘稠):用筷子蘸糖浆滴入冷水,若凝结成软球状(约115℃)即可离火。
3. 炒制挂霜
降温糖浆:关火后静置30秒,待糖浆稍凉至起细密泡沫(约90℃)。
倒入山楂:迅速倒入山楂,用木铲快速翻拌,同时用风扇辅助降温(加速糖结晶)。
持续翻炒:糖浆逐渐变白反砂,直至每颗山楂均匀裹上糖霜(约5-8分钟)。
4. 冷却定型
摊开放凉:将山楂铺在刷油的不锈钢托盘上,用风扇吹至完全冷却(约20分钟)。
防粘处理:撒少量玉米淀粉轻拌(可选,防止成品粘连)。
1. 成本控制:
使用白砂糖为主,少量添加冰糖粉(成本略高但光泽度更好)。
批量采购山楂(秋季囤货冷冻保存,但需解冻后彻底晾干)。
2.效率提升:
分锅操作:一锅熬糖,另一锅预处理山楂,循环作业。
使用电磁炒锅精准控温,避免糖浆熬过头(减少废品率)。
3.延长保质期:
添加0.1%山梨酸钾(符合国标)可延长保质期至3-5天(需标注添加剂)。
解决常见问题:
糖霜不白:糖浆温度过高,可加入少量冷水搅拌降温再翻炒。
山楂出水:未彻底晾干或翻炒过慢,需提高脱水效率和操作速度。
【创新升级】
1. 口味差异化:
加入5%陈皮粉/话梅粉(增加酸甜层次感)。
裹糖前滚一层熟芝麻或椰蓉(提升卖点)。
按此配方操作,单次10斤山楂可产出约13-14斤成品(糖霜增重),综合毛利约60%-70%(视当地原料价格浮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