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对全国春季农业生产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强调,越是面对风险挑战,越要稳住农业,越要确保粮食和重要副食品安全。他要求,要把农业基础打得更牢,把“三农”领域短板补得更实,为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实现全年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任务提供有力支撑。
在此次会议上,**强调,当前要在严格落实分区分级差异化疫情防控措施的同时,全力组织春耕生产,确保不误农时,保障夏粮丰收。这就要求各地必须迅速恢复农业生产秩序,抓紧解决制约春耕生产的突出问题,稳定春播面积。
目前,不仅是受疫情影响,全球范围内极端气候频发、虫灾肆虐,这些自然灾害也会影响世界粮食生产。与此同时,国内由于长期粮食丰收,导致一些地区土地抛荒抬头,再加上大豆依赖进口,因此,要防止出现粮食自给率下降、农产品价格持续上涨等问题,这事关经济安全。
因此,**强调,要加大粮食生产政策支持力度,保障种粮基本收益,保持粮食播种面积和产量稳定,主产区要努力发挥优势,产销平衡区和主销区要保持应有的自给率,共同承担起维护国家粮食安全的责任。
**在防疫攻坚时刻重视粮食安全,具有战略前瞻性。这几天,就有一些产粮国开始限制粮食出口。3月24日,越南宣布禁止出口大米;吉尔吉斯斯坦也禁止6个月内出口11种商品,主要是粮食与食品;哈萨克斯坦已经禁止小麦、胡萝卜等农产品的出口。此外,阿根廷计划将生大豆、豆粕和豆油的出口税税率从目前的30%提高到33%,俄罗斯的小麦一周之内价格大幅升至每吨13300卢布。
国际粮食供应链之所以出现异动,主要与疫情造成的不确定性有关,降低了这些国家的安全感。首先,疫情爆发后,防护用品成为战略物资,部分国家为了自救禁止口罩、呼吸机、防护服、消毒剂等产品出口,一些国家甚至截留别国物资,不利于灾难时期国家之间的合作与信任。其次,人们不知道疫情会持续多久,粮食生产会受到何种程度的冲击,因此,囤积粮食、防范本国粮食供给不足成为一些国家的选择。也就是说,粮食与防护品一样,成为一些国家的战略物资。
这种为了强化本国供应安全而禁止粮食出口的做法,会大幅减少国际粮食市场的供应,引发短缺,并因此造成更广泛的囤积,最终造成价格大幅上涨。
作为全球最大粮食进口国,中国积极部署春耕,提前做好了增加自给率的准备。一方面,可以未雨绸缪,掌握未来主动性,做到有备无患,避免被卡脖子。尤其是某些粮食品种要减少对进口的依赖。如果中国进口受到影响,很容易起到四两拨千斤的作用,不利于整体物价稳定和经济运行的稳定。
另一方面,过去一年国内CPI居高不下,主要是因为肉类与农产品价格上涨,这也间接抑制了货币政策调整空间,对工业和商业投资产生影响。1月和2月CPI同比涨幅都在5%以上。在这样的形势下,如果降低存款利率,就会出现负利率现象,造成储户财产损失,减少消费能力。所以,考虑到CPI水平,即使没有疫情,中国也必须加大农业、养殖业投入,减轻通胀压力。随着全球央行实施大放水的货币政策,世界发生滞胀的可能性在增加,全球粮食价格可能会持续上涨,因此,中国必须通过增加生产,减少或消除这种潜在的输入性因素,确保经济不受冲击。
我国去年以接近6.64亿吨的粮食总产量位居世界第一,其中,大米2.1亿吨左右、小麦总产量近1.34亿吨,玉米总产量超过2.6亿吨。稻谷、小麦、玉米三大主粮,中国的自给率一直保持在95%以上。但中国也是全球最大的粮食进口国,其中近80%是大豆,主要用作饲料以及榨油。
中国完全有能力确保粮食安全,但需要强化“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即增加粮食生产用地,通过政策激励农民种植粮食,将抛荒的土地以及经济价值不高的经济作物用地都利用起来。同时,加快生产设施现代化建设,推进科技进步,提升农业科技创新水平并加快推广使用。
为了确保完成任务,目前实行了粮食安全省长责任制,全国各地正在抓紧部署粮食生产。以广东省为例,已经制定计划,要求今年粮食种植面积增加50万亩以上。目前广东省已经强力推进早稻生产和撂荒耕地复耕复种,第一时间将50万亩早稻扩种任务分解到各地级以上市。中央对于农业生产的战略性部署,将会确保中国在全球动荡中保持战略稳定,避免冲击,并在国际社会发挥积极影响。
更多内容请下载21财经APP
,